神话|不是《爱情神话》,而是《爱情麻药》( 五 )


《爱情神话》是一部“但求一笑”的作品 , 它的苍凉和悲哀都淹没在简单的和解之中 , 而我们不难发现 , 白老师等人之所以能对生活和解 , 能选择这样潇洒、有品味的生活姿态 , 到头来离不开他“有钱有闲 , 在上海有房”的经济基础 。 仅仅是这一个大前提 , 就已经把大部分人区分开来 , 白老师的释怀之路 , 因此对普通人也不具有指导意义 。
归根究底 , 《爱情神话》并不差 , 但也不够好 , 它是一部6.5到7分的电影 , 在同行的衬托下 , 被打成了8分 。 观众受够了一次次烂片投喂 , 看到一部差强人意的电影 , 能够开怀大笑 , 能够解解闷 , 也就欣然送上了五星 。 有人会反问:“何必对电影那么苛责?图个乐呵不就行了 。 ”
神话|不是《爱情神话》,而是《爱情麻药》
文章图片

《爱情神话》剧照 。
但或许 , 当代最不缺乏的就是乐呵 。 这让我想起在一档脱口秀的衍生节目《某某与我》里 , 演员呼兰说:“我们之前说笑是生活的解药 , 不见得 , 我觉得笑是生活的麻药 。 ”
说到底 , 《爱情神话》是一剂新冠疫情时代的美好麻药 。 今天的银幕上并不缺乏麻药 , 相反 , 我们生活在一个麻药遍地的时代 , 但是 , 那种敢于将麻药刺破的影像 , 正在越来越稀缺 。 因此 , 我乐于看到《爱情神话》这样幽默的布尔乔亚喜剧 , 但如果有一天 , 我们的银幕上不只有布尔乔亚式的悲喜剧 , 也能有属于无产者的《爱情神话》 , 或许是更难能可贵的事 。
毕竟 , 我们在银幕上那个看到太多王侯将相和有闲阶级的生活 , 可是真正属于大多数人 , 反映普通劳动者 , 又并非廉价抒情、符号化呈现的作品又是极少的 。 然而进一步说 , 它指向当代生活的大哉问是——无产者在今天是否还能相信《爱情神话》?当生活的重负压在肩上 , 我们是否还发自内心 , 憧憬属于我们的“爱情神话” 。

本文参考资料:
1、先生制造:《我们该如何去解释这疯狂的一年》;
2、邵艺辉:《<爱情神话>的话》;
3、深焦艺文志:《导演邵艺辉:一个专属上海的“神话”》;
4、深焦艺文志:《光鲜城市中产奇观 , 俘获众人心》;
5、李南心:《<爱情神话>:上海空中楼阁》 , 澎湃思想市场;
6、程宇琦:《锐评<爱情神话>合集》;
7、王路:《<爱情神话>的神话》;
8、张骏祥:《中国新文学大系·序(1937—1949 第49集 电影 卷2)》 ,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 第331页 , 此书内有《哀乐中年》剧本;
9、苏伟贞:《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影像 , 书信 , 出版》 ,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10、张楚、陈捷:《张爱玲编剧电影研究》 , 南京艺术学院 , 2013年;
11、张子静、季季:《我的姊姊张爱玲》 , 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12、李舒:《<编剧张爱玲>(二):中国太太万岁》 , 李舒个人公众号《山河小岁月》 , 2020-08-25 。
撰文 | 宗城
编辑 | 走走
【神话|不是《爱情神话》,而是《爱情麻药》】校对 |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