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视|《鲁豫有约一日行》的青春表达( 二 )


而正是得益于这种贴近“人间烟火”的表达 , 节目也总能在采访中收获许多“意外”的内容 。 奥运冠军吴静钰在鲁豫面前敞开了心扉 , 坦言奥运摘金后扑面而来的荣誉与嘉奖 , 让毫无准备的她短暂地失去了方向;出道二十载的谢霆锋正视了自己的内心 , 直言曾与父亲不和并在节目中发出了对父亲的真情告白 。
《鲁豫有约一日行》找到了与普通观众在生活上、心理上和人生阅历上的契合点 , 并将话题触角伸进普通人生活的不同侧面 , 让观众不仅能够看到嘉宾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 还能从嘉宾的平凡日常中体悟人生百态的启示 , 从中找到情感上的共鸣 。
长达数月的“笨功夫”
从研究采访对象、与嘉宾团队碰档期、双方共同商定拍摄计划 , 到节目组拍摄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 以及之后的剪辑成片 。 每一位采访对象 , “基本都是几个月时间 , 没有低于一个月的” 。
尤其是在正式采访和拍摄之前 , 整个团队要做大量的“功课” , 而这也是直接决定了最终节目好看与否的关键 , 许小浒将其概括为“笨功夫” 。 “多搜集 , 勤思考 , 团队成员之间不断地去碰新鲜的想法 , 最终把我们好奇的、存疑的 , 甚至是猜想的 , 通过正式的采访过程 , 去证实或证伪 。 ”
许小浒印象最深的是谢霆锋这一期节目 。 因为在与经纪人霍汶希女士沟通嘉宾日程后 , 节目组将采访时间定在了两天后 , 这就意味着要在一天时间内做好以前20天完成的“功课” 。 “当时团队也好、鲁豫也好 , 几组人同时准备起来 , 全身心地投入进来‘做功课’ , 这才让大家最终看到了这期节目 。 ”许小浒说道 。
为什么在传统访谈类节目日渐式微的当下 , 《鲁豫有约一日行》历经九季的迭代 , 却依然能收获大众的关注?这是许小浒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
“真实 。 ”她斩钉截铁地说 , “尽可能趋近真实 , 应该是所有媒体人的追求 , 全媒体时代信息冗杂 , 越发凸显真实的可贵 。 《鲁豫有约一日行》将‘真实就是生命’的创作理念执行到鲁豫的每一次出行访谈中 , 用‘笨方法’去吃透人物 , 约嘉宾 , 录节目 。 ”
寻找最大公约数
《鲁豫有约一日行》第九季的主题词来自陈鲁豫的新书《还是要相信》:“在自己和世界的分寸感之间 , 寻找最大公约数 , 是我们既保持体面、尊严 , 又能维系人情的唯一方法 。 ”那么如何来理解“最大公约数”的意义?节目主创们从平台、节目、观众三个方面为我们解读了它的内涵 。
平台赋能、合作共赢是《鲁豫有约一日行》第九季成功的关键 。 作为一个有文化功底的、有创新能力的平台 , 东南卫视秉承主流媒体的责任感 , 立足集家国情怀、人间烟火、青春表达于一体的定位 , 坚持做有价值的传播;而第九季节目将继续贯彻平台精神 , 立体真实地聆听嘉宾的成长故事 , 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对于新一季的《鲁豫有约一日行》 , 许小浒评价:“我们和东南卫视都在寻求改变和突破 , 想保持健康的发展和不断迭代 。 ”
而复盘这一季内容 , 节目在嘉宾的选择上不唯流量论 , 而是紧跟时代的步伐 , 为观众呈现了丰富多元的嘉宾阵容 。 今年是奥运大年 , 节目适时地邀约到了谌利军、吕小军、陈露等体坛名将展现“中国力量”;走进了王楠、吴静钰等退役运动员的家庭 , 让观众看到了没有掌声与鲜花后多彩的新生活;也从前央视主播徐俐当下的鲜活日常切入 , 让节目与社会、时代共振 。
在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副主任王丽明看来 , “节目中的嘉宾代表了时代浪潮 , 给观众一种在与时代进行对话的感觉 。 并且 , 嘉宾的选择不是脸谱式、标签式的 , 更能够体现同一个群体的个性化、多样性和包容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