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解读“价值综艺”《你好,星期六》:重新凝聚守候电视的仪式感( 二 )


星期六|解读“价值综艺”《你好,星期六》:重新凝聚守候电视的仪式感
文章图片

单元式创作对综艺节目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 优点显而易见 , 碎片化时代观众注意力难以有效聚集 , 20—30分钟的单一模块 , 围绕单一主题、艺人、类型展开 , 能有效保持观众的注意力 。 在二次传播上 , 每一单元独立成章 , 既适宜剪辑再现 , 也方便不时回看 。 硬币另一面 , 则是需要导演团队做好四大环节之间的过渡衔接 。
不过 , 最重要的是 , 依靠“独立单元” , 《你好 , 星期六》能够对多元内容有效“装载”: 无论是舞台表演 , 还是互动体验 , 或者现场配音、嘉宾对谈 , 都可以通过“独立单元”装入节目 。 比如从舞台表演出发 , 它不仅让李玉刚展示长绸舞 , 还可以让更多不同类型的舞蹈演员登台 , 甚至可以说 , 只要棚内综艺能在硬件配置上达标的 , 它都可以进行呈现 。
星期六|解读“价值综艺”《你好,星期六》:重新凝聚守候电视的仪式感
文章图片

节目呈现形式的极大丰富给予了《你好 , 星期六》极强的内容适配性和扩展性 。 同时 , 因为每个单位的无可预告 , 又让观众观看节目时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节目会是什么 , 也永远不知道一个环节有哪个嘉宾登场 。
节目制片人刘伟便称 , 这档综艺的模式是“抽屉” , “抽屉它相对会固定 , 抽屉之间会有转换、有不同的创建方式 , 然后往里面装不同的内容” 。
▍内容价值:文化自信“处女地”
如果说“抽屉”模式是《你好 , 星期六》的形式价值 , 那么 融合了国风、国潮、非遗等众多文化要素的舞台呈现则是节目唤醒观众文化自信的文化价值 。
近些年 , 综艺“内容为王”重要性愈加凸显 , 文化含量、文化内涵在不断提升 , 甚至开始以审美陶冶情操的试水 。 但有些遗憾的是 , 综艺表达与文化传播总在踩跷跷板 。
来自剧作的成功范例让大家看到了主旋律艺术创作的新纪元 。 比如《觉醒年代》 , 在历史的烟尘里 , 用信念和热血书写几代人的精神脊梁;《山海情》则在沙洲的粗粝中 , 用汗水将荒滩戈壁变为塞上江南 。
这些剧集或许给予《你好 , 星期六》以启发 。 人们惊喜地发现 , 这档综艺就像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发烧友 , 它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展现、解读 , 都是综艺里的探索者和先行者 。
题材的开掘让《你好 , 星期六》触达到了其他节目未能发现的“处女地” 。 如中华甲胄文化 , 属 实是传统文化这棵 参天大树上的细小枝桠 , 这些伴随着金戈铁马的华美铠甲是中国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 , 也自带披挂上阵的威风凛凛 。 以古画为蓝本 , 复刻古代铠甲 , 《你好 , 星期六》展现了当代中国人的复古英雄主义 。
星期六|解读“价值综艺”《你好,星期六》:重新凝聚守候电视的仪式感
文章图片

长绸舞和苗族歌舞重展示、轻灌注的方式放大了传统文化本身的艺术张力 , 散发出强烈的美学特征是传统舞蹈与生俱来的艺术魅力——李玉刚舞动22米长的长绸 , 阿朵和苗族情歌传承人蝶长唱响苗歌都有一个共同点 , 那就是涌动着生命的张力 , 让观众以相当的视听震撼 。 显而易见 , 这比简单的串词拔高更有感染力 。
星期六|解读“价值综艺”《你好,星期六》:重新凝聚守候电视的仪式感
文章图片

还有月份牌也成了节目独立单元的重要主题 。 相比大家司空见惯的诗词、字画、书简、铜鼎 , 月份牌兼具艺术与商业价值 , 它既有中国画的写意 , 又有西洋画的写实 , 还因商业功能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 《你好 , 星期六》仿佛已经钻进了传统文化这座宝库 , 东瞅瞅西看看 , 拾掇拾掇出来就又是一次国风新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