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世界各国钓手齐聚欧洲比钓鱼,各种钓大鱼策略全解析!( 二 )


科学研究也表明因为报警器可以提供声音报警 , 所以它比基于视觉的给口提示器(浮漂、杆梢)更适于长时间守钓() 。 有了电子报警器 , 参赛选手可以舒服的睡在水边 , 高档的报警器也提供给口信号滤波功能来过滤掉因为风等因素照成的干扰 , 还具有防盗报警功能 。 无线的电子报警器可以让选手在150米甚至更远的距离接收到上鱼或被盗报警 。
为了选手能在水边休息好 , 包括CWC、IBCC在内是所有欧鲤钓比赛都强制选手配备帐篷 。


目标鱼IBCC比赛规则规定 , 只有5公斤或5公斤以上的鲤鱼会被计入比赛成绩 。
IBCC的这项比赛规则比CWC的比赛规则要更严格一些 , CWC的比赛规则规定1.5公斤及以上的鲤鱼和草鱼可以计入比赛成绩 , 具体见

这也许与巴拉顿湖具有丰富的鲤鱼资源有关系 , 但这也明显提高了选手的挑战难度 , 其中最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过滤掉小鱼(5公斤以下) 。
应对策略
为了应对小鱼啃食软饵 , 选手们通常会使用60年代由鲤鱼垂钓者弗雷德.威尔顿(Fred Wilton)发明的煮沸式丸形饵( Boilies) ,丸饵与玉米粒、油莎豆这类传统硬饵比较起来有如下特点:
1、作为综合性饵料它可以聚合多种营养和诱食材料 , 可变换出不同的配方与口味 , 从而在不同鱼情下赢得鲤鱼;
2、可以通过配方调整丸饵的硬度和可溶成分比例 , 从而在避免小鱼小虾滋扰的同时具有更好的诱食性能;
3、尺寸可调 , 玉米粒的尺寸对于2两的小鱼已经是没有任何阻碍作用 , 油莎豆、花生也抗不过半斤大的鱼吞食 , 丸饵的可塑性可以提供你需要的尺寸 , 从而避免小鱼闹窝 。


饵够硬 , 够大了 , 足以应对小鱼的啃食了 ,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挂钩的问题 , 传统的直接将钩穿饵会影响钩自动刺鱼 , 需要钓鱼人用扬杆的方式主动刺鱼 , 而且还要突破钩饵的障碍 , 你需要时时的守候在杆子旁边 , 这明显不适用于巴尔顿湖这样的大水面做钓 。
其实英国人莱尼·米德尔顿(Lenny Middleton)在70年末就碰到了这个问题 , 莱尼希望将坚硬的油莎豆绑到鱼钩上以此对抗小鱼滋扰 , 他用妻子的头发将油莎豆绑到了钩柄上 , 垂钓的过程中结松动了 , 钩饵分离了 , 它们之间只靠着那根头发相连 。

但他注意上鱼率大大的提升了 , 由此hair rig诞生了 , 因为直译为头发钓组听上去很怪 , 所以本使将其异化为“钩辫钓组” , 意为钩子的小辫子 。
莱尼和他的钓友凯文分享了这一发现 , 并共同在大型水族箱里用鲤鱼反复试验、观察、调整这个钓组 , 最终确定定型并完整的阐述了它的工作原理 。

它是利用鲤鱼“涮饵”特性实现的“自动”刺鱼 , 详见 () 。
上述巨型硬饵应用在钩辫钓组的效果就是这样:

钩辫钓组技术在1981年通过一个名为 “Coarse Angler”的钓鱼月刊杂志发表出来以后迅速风靡欧洲 , 成为国际钓鱼运动联合会(CIPS)欧鲤钓世锦赛规则里要求必须使用的技术 。
杆与钩规则至多4根杆 , 每杆一个钩 。
每杆一钩几乎是所以国际钓鱼比赛的同行惯例 , 无论是海钓、路亚还是其它钓法 , 无一例外的规定必须单钩 。
在第4日的比赛中来自波兰的AKBaits队就因为使用多钩钓组被组委会红牌罚下 。

饵料规则IBCC的饵料规则比CWC更为宽松 , 规定除活饵外 , 任何对环境无害的物质都可以用于钩饵和窝料 , 而CWC的规则则禁止任何动物性饵料 , 无论死活 。
应对策略
但是因为目标鱼是5公斤的大鲤鱼 , 相信不会有选手使用招小鱼不耐啃咬的死蛆等动物钩饵 , 都会使用丸饵作为钩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