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陈佩斯的勤奋,把自己逼下春晚,赵本山的偷懒,却让自己名声大振( 三 )


可惜陈佩斯这一次没有号准观众的脉 , 他的“混搭小品”没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

连续效果不佳后 , 陈佩斯也放弃混搭了 。
他最后一个一等奖作品《王爷与邮差》 , 从创作上来说 , 就是妥协的结果 , 他倒退回了过去的风格 , 结果观众就喜欢看这个 。

不过即使在创作这个小品时 , 陈佩斯依然设法进行艺术探索 。
这个小品中 , 他尝试使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 , 进行角色转换 , 结果审查时方案被毙了 , 尽管最后演出效果不错 , 但陈佩斯自己是很郁闷的 。

他最后离开春晚固然是因为和央视闹掰 , 不过皮哥认为 , 更重要的原因 , 是他的几次创新得不到回应 。
这种回应表面上是指央视 , 但更多还是指向观众 。
有位喜剧演员就形容过 , 当你想做的表达 , 连续几次得不到观众的笑声 , 你在舞台上就会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在失去观众 。

那种无力感 , 就类似于陷入到流沙里 , 只能看着自己一点点被埋葬 。
陈佩斯的这种纠结拧巴 , 也预示了他在央视春晚的结局 。
在版权问题上 , 其他演员都选择沉默 , 只有他一根筋 , 要和央视刚到底 。
当然这是对自己作品的尊重 , 也是一个喜剧大师的傲骨 。

如今陈佩斯已经把重心放在话剧和理论研究上了 , 面对镜头和采访 , 他总说一些云里雾里的话 。
他开办了喜剧班 , 在课堂上他讲得激情四射 , 台下的学生却昏昏欲睡 。

他就像夕阳下提笼遛鸟的老艺人 , 和自己内心已经和解 , 不再讨好观众 , 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怡然自得 。

这是他的不幸 , 也是他的幸运 。
二、赵本山的小品
赵本山是1990年 , 才首次亮相春晚的 。
最早的时候 , 他只是一个“东北民间艺人” , 论知名度、影响力 , 不仅比陈佩斯低一头 , 连“小品皇后”赵丽蓉都比不上 , 赵本山自己也坦言“心服口服” 。

不过赵本山在那个阶段 , 却表现得相当生猛 。
从首登春晚开始 , 他连续3年拿到了小品类的一等奖 。
其中1990年 , 作为“新秀”的他 , 更是靠《相亲》战胜了陈佩斯的巅峰之作《主角与配角》 , 一时风头无二 。

在陈佩斯、赵丽蓉退出后 , 他成为了小品舞台上最大的腕儿 , 几乎没有出现拉胯的作品 , 一度成为了央视春晚的代名词 。
如果说陈佩斯是“严肃的艺术家” , 那赵本山就是“生活的艺术家” 。
本山大叔在舞台上和在生活中差不多 , 舞台上他贡献了无数金句 , 生活里他也几乎是句句带梗 。
比如 , 网上有一段赵本山到上海参加某文化类节目的视频 , 就对着观众闲聊38分钟 , 几乎句句带梗 , 喜剧效果可以说胜过他演的任何一部小品 。

【陈佩斯|陈佩斯的勤奋,把自己逼下春晚,赵本山的偷懒,却让自己名声大振】如果说陈佩斯的表演 , 是苦心孤诣熬出来的 , 那么赵本山的表演 , 就是一种松弛状态下的唠嗑 , 两人代表了两种极致 。
赵本山不像陈佩斯那么纠结拧巴 , 执着于艺术追求 , 风格创新 。
他21次上春晚 , 只演一个角色——农民 。
1990年第一个小品《相亲》里是农民 , 2011年最后一个小品《同桌的你》里还是农民 。
21次登台 , 赵本山的表演方式其实很单调 , 就是穿个军大衣 , 戴个帽子 , 咧个嘴给你演生活日常 。

可一招鲜吃遍天 , 观众就爱看这个东北老大爷盘着腿 , 在土炕上唠嗑 , 这就是观众缘 。
他这种生活化的随性风格 , 也使得他的表演能够“百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