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快消”化:流媒体观众的所得所失
蒙太奇下的压缩与调度 , 不免令去惯戏院者 , 很难匹配经验中的舞台空间与时间 , 恍然这终究是一场配着爆米花的喜剧综艺 。 毋庸置疑 , 流媒体+综艺+喜剧 , 三者抱团成就 , 已塑造了口碑与市场双重胜利的运营范本 。 一边厢 , 观众对于晋级打擂、领笑点评、育成选秀等一整套流媒体喜剧综艺框架 , 已有了一秒代入的能力;另一边厢 , 业界亦有了将某些喜剧品类当作快消品运营的觉悟与决心 。
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 为了营造喜剧快消市场 , 《脱口秀大会》也好、《喜剧大赛》也罢 , 各档节目都积极发挥了新媒体的信息传递功能 , 在做秀之余 , 进行精要的喜剧类型讲解 , 形成有效的美学知识输出 。 在连教带演之下 , 相信素描、漫才、物件剧等一批原先陌生的剧种已在极短时间内为大众所理解掌握 。 因而对于观众而言 , 被笑声喂饱之外 , 亦是一种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 。
但在观众成功跳进盒子、享受快乐之时 , 不能忘记一些值得继续思考的问题——
首先令人疑虑的是:长期被短视频投喂、由流媒体综艺开始认知喜剧的Z世代 , 是否会想当然地以为喜剧乃至舞台艺术本该如此?万物“梗”化、快速消费、即笑即过?正如对于素描喜剧 , 马东一针见血:前三句一出来 , 就已经知道了后续大概的方向 。 那么终有一天、也许很快 , 观众将厌倦爆米花笑声 , 他们将如何另换口味?这便回归到喜剧文本的根本问题:要么不以直接“粗暴”的“梗”为目的 , 创作出讲形式讲内容、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高级”喜剧 , 但这仿佛直接与流媒体喜剧的属性背道而驰;那么就干脆走向另一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 不求经典、只求天天变着法子上新品 。 因此你可以看到:漫才、魔术、默剧、音乐剧、布偶剧等多元异质要素纷纷涌入而猛烈撞击、试图混合 , 热烘烘的新鲜款式不断出炉 , 试图创造新状态、形成新认知 。 长此以往 , 当代观众对于喜剧的审美耐心与鉴别能力 , 是否只能停留在手指对于视频进度条不自主的右向滑动?
其次 , 由此培养起来的观众是否不再买票进剧院 , 而只是充值续会员?这不单单指向一种文化消费行为 , 且指向一种戏剧艺术发展中的观演关系 。 “屏幕戏剧”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套娃式的观演结构:摄影棚内的舞台本身是一重镜框结构 , 面对的是现场观众;这个舞台隔着屏幕又与视频观众形成另一重结构 , 而这重结构目前只能衍生出以弹幕为代表的虚拟观演关系 。 当无数重叠的“哈哈”与新款网络语越过屏幕时 , 多多少少产生出一些观者间同屏共振但演者无法即时接收到的反馈 , 对于在传统喜剧空间中 , 通过观者反馈调整表演状态的舞台艺术 , 不啻为一种莫大的缺憾 。 这几日“元宇宙”概念蓄势待发、无处不在 , 不知在未来的“元剧场”中 , 观演关系是否可以在虚拟化身共存的框架下 , 绕道回归动态反馈的通路 。
【素描|从舞台到屏幕 流媒体会让喜剧变成快消品吗?】最后 , 必须承认:流媒体业已成为戏剧、影视、音乐等几乎所有大众艺术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平台 。 在重塑行业“大局观”的当下 , “屏幕喜剧”这一亚类型无疑是行业整体发展的补充剂、甚至是推进剂 。 那么留待时间解答的一个问题便是:脱口秀已突围而出、成为线上反哺线下的急先锋 , 那么后来者还能有谁?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花晖
- 角色|《海王》后的DC新英雄,从未见过如此沙雕的超能力
- 喜剧|弃承继家族生意不做豪门千金爱演戏于TVB当40年从未担过女主角
- 舞台|2022欢乐庆元旦萌娃迎新春人气王选拔大赛落下帷幕
- 春晚|刘涛参加春晚彩排,今年是六登春晚舞台
- 春晚|从《快乐大本营》到《同一首歌》,7档已停播的综艺,让人怀念
- 喜剧|沈腾:从军艺校草到“国民笑草”的进化史
- 舞台|王一博虽然离开《天天向上》,可在舞台上的一次综艺效果竟然成真
- 公益|终于等到!陈钰琪校友新剧《镜·双城》开播 这个寒假一起追剧吧!
- 家乡|张杰冯提莫加入首届川渝春节联欢晚会,充满浓郁的巴蜀特色舞台
- 时代|从陈凯歌到冯小刚,为何越来越多圈内人为《流浪地球》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