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深度观察|马东与米未:嬉皮文人的网综崛起之路( 三 )


喜剧|深度观察|马东与米未:嬉皮文人的网综崛起之路
文章图片

马东曾表示 , 喜剧想要长久地生存下去 , 依赖单一的编剧 , 即使他是神仙也不行 , 神仙也会累死的 , 要在‘yes , and’的哲学思维去建构自己的内容 , 这种共创的方式作为内容的创作核心才是对的 。 凭着这样的胸怀魄力 , 马东身边从来不缺藏龙卧虎之辈 。 李诞曾经开玩笑说 , “米未是我的大学” 。 而马东作为这所大学的“校长” , 则向演艺圈输送了无数优质毕业生 , 并不遗余力的为他们寻找一个持续发展的机会 。
喜剧|深度观察|马东与米未:嬉皮文人的网综崛起之路
文章图片

吃水不忘挖井人 。 马东于这些新人与编剧而言 , 当得上“领路人” 。 而于喜剧行业发展而言 , “挖井人”这一美誉也不为过 。 马东在颁奖典礼上曾致词感谢爱奇艺平台包容批判的格局 。 而对于马东而言 , 以综艺为纽带 , 连接全国各地喜剧工作室何尝不是一种格局 。 细心的用户在观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时 , 可以看到视频结尾米未已经与全国各地诸多喜剧工作室达成合作协议 , 全力以赴帮这些工作室进行推广 。 相信在业内人士集体的不懈努力下 , 喜剧的发展也将迎来更为蓬勃的春天 。
“瘦身”:轻装上阵
米未去繁就简守好原创综艺主阵地
有态度 , 有情怀 , 有共鸣 , 这是用户之所以喜爱米未的原因 , 也是米未能在行业中立于常青之地的原因 。 不过在内容输出方面频出爆款的同时 , 其商业之路却并不像综艺作品这般顺畅 。 2017年开始 , 收获《奇葩说》三季成绩的米未开始筹备大电影、开奶茶店、做米未小卖铺等衍生消费品 , 公司扩张速度与日俱增 , 规模峰值达到300人 。 然而 , 这些在综艺节目之外的尝试并未帮助米未形成鲜明的品牌标识 , 也没有带来可转化的业绩增量 ,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公司高速发展的负担 。
喜剧|深度观察|马东与米未:嬉皮文人的网综崛起之路
文章图片

马东很快意识到米未需要“瘦身” , 他和合伙人反复思虑后决定 , 在半年内裁掉2/3的非核心业务 。 对于这段历程 , 马东曾以李嘉诚的商业生涯作比 , “只有能够穿越周期的公司 , 才是能最终活下来的公司 , 才是好公司 。 ”
轻装上阵的米未 , 如愿给大家带来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 然而 , 同样的爆款作品背后 , 公司的运作逻辑和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 不同于早期《奇葩说》公司和辩手签订长期经济约的运作模式 ,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的演员和编剧多数来自不同公司 , 也未和米未签署长期经济约 。
米未已经决定不再签约新人了 , 这个源源不断为行业贡献新想法的公司 , 仿佛回到了最初的状态 , 卸下身上所有的包袱 , 团队上下也变得更有效率 。 或许直到第7个年头 , 米未才终于摸清自己发展的核心优势 。 在现阶段 , 综艺对公司而言是安身立命之本 , 而非孵化其他项目的造血器 。 马东曾感慨道“熵减的过程、秩序化的过程 , 是痛苦的、流血的、掉肉的 , 但这个过程就代表了活下去的可能” 。
喜剧|深度观察|马东与米未:嬉皮文人的网综崛起之路
文章图片

也许在这一刻 , 撕掉马东身上“嬉皮文人”的标签 , 我们才能看到他作为一名商人的本质 。 商人因“利他”而伟大 , 因“利己”而成功 。 作为一名行业的拓荒者 , 马东带领米未传媒 , 为观众贡献了太多的情感快乐和优质的内容体验 。 而作为观众的我们 , 也无比希望米未能够在不断的磨砺和淬炼中 , 找准自己的定位 , 实现更好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