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止步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 尚未激荡起现实的“一江春水”( 二 )


这并非观众审美偏好的“分道扬镳” 。 究其深层因素 , 是影片从故事节奏到镜头语言乃至演员表演在两部分的割裂 。 梳理全片会发现 , 《一江春水》的视听语言似乎对于“静态”有着偏执的追求 。 全片100分钟没有配乐 , 即便在片尾上字幕的时候 。 与此同时 , 全片几乎没有任何运动镜头 。 比如 , 在拍摄“弟弟”小东与女友静在江边大桥下的几次对话场景 , 几乎只有特写与简单的正反打 。 这并非投资成本限制下的不得已为之 , 而是源于导演追求“平淡”“真实”的有意为之 。
这种追求并非不可取 。 然而《一江春水》似乎在用力过猛中发生偏航 。 主创确实为观众端上自然主义的“一桶泡脚水” , 冒着生活的热气 。 区隔于一些浮光掠影般的现实呈现 , 其切肤的暖意蒸腾着创作的真诚与用心 , 也就带来观影“越泡越舒服”的惬意自在 。 然而 , 止步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 , 终不是汇入现实主义的“一江春水” , 我们或许能够通过这种“静态”感受到导演想要传递的“孤独” , 却无法在这种情绪渲染中更进一步 , 抵达生活命题的真相 , 返照自身 。
75年前 , 蔡 楚生与郑君里执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 , 同样聚焦现实生活中家庭这个最小单位 , 却依旧能够给今天的观众以强烈震撼——这是奔涌的历史江河 , 更是每一个普通人悲欢的史诗 。 我们无从苛求一部小成本的青年导演新作去达到影史经典的艺术高度 。 不过 , 两部电影片名或有心无意的相似 , 也在提醒着当代电影创作者 , 光影艺术无限趋近于真实生活 , 最终是为了什么 。
《一江春水》的主创确实为观众端上自然主义的“一桶泡脚水” , 冒着生活的热气 。 区隔于一些浮光掠影般的现实呈现 , 其切肤的暖意蒸腾着创作的真诚与用心 , 也就带来观影“越泡越舒服”的惬意自在 。
【现实|止步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 尚未激荡起现实的“一江春水”】然而 , 止步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 , 终不是汇入现实主义的“一江春水” , 我们或许能够通过这种“静态”感受到导演想要传递的“孤独” , 却无法在这种情绪渲染中更进一步 , 抵达生活命题的真相 , 返照自身 。 (黄启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