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王人博:我们需要发现行动的逻辑,而不仅是书面的规则 | 2021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三 )


规则|王人博:我们需要发现行动的逻辑,而不仅是书面的规则 | 2021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文章图片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作者:翟学伟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年10月
中国人并不是在社会与个人对立的思维中理解社会 , 也不是从原子论的意义理解个人 , 人这个概念必须置于“关系”中才能被正确把握 。 它在解构中国人是“集体本位”这样的西方范式、观念的预设上特别用力 。 本书的关键词是“本土” , “本土”概念成了解构西方范式、书写中国的主要秘钥和工具 。 如 , “本土概念”、“本土经验”、“本土理论框架”等 。 其中 , “脸面”与“面子”两个概念的分析印象最为深刻 。 “脸面”是指向个体尊严的道德概念 , 从“脸面”向“面子”的转化 , 使得这个道德术语变成了社会意义的关系概念 。 在中国人的现实社会生活中 , 这两者并存而且处于对峙状态 。
《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 , 中文译本出版于2009年 。 作者是中国台湾裔的美国人 , 原作是英文 。 这本书以前读过 , 现在是重读 。 这是一部典型的社会学著作 , 其“田野作业”以及资料都来自于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北京和其他地方 。 这自然影响了学术研究在当下的意义 。
规则|王人博:我们需要发现行动的逻辑,而不仅是书面的规则 | 2021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文章图片

《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
作者: 杨美惠
译者: 赵旭东 / 孙珉
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6月
比如 , 书中有大量关于为了购得国营商店某种东西以及流通领域的紧俏商品而运用关系礼物的叙写 。 书中有关“关系学”(作为概念在书中自始至终都缺乏严谨性)的起源讨论 , 也影响了“关系学”概念在分析问题上的普遍意义和有效性 。 该著作之所以值得重读是在于其分析的理论框架 , 它是按照中国人的情感、人情、关系的结构进行研究的 , 对“礼物”(送礼)的策略、时机、技巧的探究也非常出彩;正如该书所言 , 中国人的礼物除了恩义与回报的功能之外也具有维持关系长期性作用 , 而“送钱”并不在礼物的范畴之内 , 带有行贿的性质 , 具有一锤子买卖的特征 。
作为阅读者 , 一年之内读到的东西远不止于这几本书 。 选取以上几种主要是与我本人兴趣以及关注的问题有关 。 这样的学术著作是否为广大的法学研究者、读者所钟爱、议论、讨论也不得而知 。 我在意的是自己的学术志趣 , 留意和搜罗与此相关的作品 。 如果对中国法学研究有所期待 , 那我希望年轻一代的研究者也能涉猎这些著述 , 对于理解一个真实存在的中国肯定是有所助益的 。
03
期待的原创作品
最后 , 也与出版界的朋友说两句:这是个知识泛滥的时代 , 也是一个作者与读者混融的时代 , 每个人都能读 , 也能写 。 然而 , 哪些文字值得您去出版 , 这的确考验眼光和眼力 。 每个人要出版自己的文字都首先强调自己的“原创性” , 其实 , 写出了别人没写的字不能叫原创 。 原创都是在别人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智性 , 将某个问题继续深入下去 。
当然 , “填补空白”肯定属于原创 , 但知识的空白领地已寥寥无几 。 中国的学术进步需要研究者与出版者的共同努力 。 我们得承认 , 在社会科学领域 , 我们中国人自己创造的理论范式、概念、术语并得到世界公认的并不多 。 破除某某中心主义并不是一个口号 , 创造出属于中国人的理论以及概念、范畴体系并为世人所承认 , 需要研究者脚踏实地的学术努力 。 衷心希望中国出版家们能发现这样的作品并送到读者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