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为什么说:“少不读苏东坡,老不读辛弃疾”?( 四 )


—— 苏轼《江城子》

苏轼十九岁与十六的王弗结婚,婚后二人恩爱情深,可惜未能携手一生,王弗27岁逝世,苏轼悲痛不已。

十年倏忽而过,但思念不变,其悲“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

为什么少不读苏轼?只因:若过早读懂撕心裂肺的痛,那一生都将带着有伤的记忆前行,苏轼的虽经历了丧妻之痛,却能靠对儒释道的领悟慢慢化解。

公元!为什么说:“少不读苏东坡,老不读辛弃疾”?
文章插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公元1181年,辛弃疾早已被免职,闲居带湖,左右无事,去了博山游览,四周景色虽秀美,但他却无心欣赏。

一腔愁绪无法排遣,唯有诗可抒发一二,人至中年,历经沧桑,方真懂愁之一字。

为什么老不读辛弃疾?只因:若年老还在挥之不去的愁中生活,那你也参不透悲苦,活得不通透,辛弃疾一生的愁与无力感,被侠气和将士之风化解一二。

少不读苏轼,老不读辛弃疾,皆因诗词由心,苏辛所写是自身。

年轻时读苏轼,总会不自觉的学其旷达,看似洒脱,实则消极,东坡先生的超然物外,是已登高峰,而后遇挫折,方才渐渐悟透的。

公元!为什么说:“少不读苏东坡,老不读辛弃疾”?
文章插图

年轻时读太多东坡词,只是用旷达为失败早借口,少了拼搏和奋斗。

年老时读辛弃疾,会陷入与他一样的愤懑里,壮志难酬,意难平。大多数人,回首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望着如今的满头白发,心里也只剩下迟暮之悲。人数自古有尽,天命从来无常。

【 公元!为什么说:“少不读苏东坡,老不读辛弃疾”?】老来再读稼轩词,一生将至尽头,读诗越是尽兴,合卷就愈加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