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兰西特派的恒定与颠覆( 二 )


这种故事间的“割断” , 与整齐、稳定且更易为美式“价值观正确”诟病的“白男”韦氏风格产生鲜明的对比:一方面令观众一眼可知导演的自我作者定位;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导演姿势甚高的“回望”野心 , 即希望从单纯的风格实验 , 更进一步靠近自上世纪各地电影新浪潮以来各类电影作者都想要解决的良心主义答案 , 内容与形式、所指与能指 , 怎样在崭新的时代拥有崭新的生命力?
或许 , 效果还是没有想象中那样理想 , 但几乎毫无疑问的是 , 《法兰西特派》借助传媒史、社会史的外壳 , 可以引发许多具体的解读与思考 , 甚至有望同《犬之岛》一起先后入选CC典范名录 , 成为韦斯·安德森“标准收藏大满贯”进阶的一部分 。 革命性与“保守型”通常都是并存的 , 正如片中激荡五洲的虚构历史 , 是千言万语 , 也是流水账 。
【美国|法兰西特派的恒定与颠覆】而从批评CC的“价值观正确”的眼光来看 , 韦斯·安德森的这种兼具保守与革命意图的创作路径 , 无疑最容易成为他们攻击的靶子 。 以古典眼光而言 , 非常讲究“对称”“对比”与类似戏剧舞台的人物站位等等 , 无疑坐实了其立足于新教伦理与装饰审美基础上的“美国性” , 这与CC选择非美国电影过程中的“经典”标准似乎再次不谋而合 。 也就是说 , 在一种既定眼光的审视下 , 无论观众是否从韦氏作品中感知到各取所需的“美” , 他的“不正确” , 似乎天然地被铭刻在了影史的另一条轨迹中 , 恐怕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洗刷干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