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中国”之三:“年夜饭”专属于汉文化圈吗?( 二 )


当代西方世界对于“食”不乏实用主义偏向的解读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食物”置于人类最低需求层级 , 饮食不过是满足个体机能运转的基本生理需求 。 这一语境下 , 食的功能属性代替其文化属性 , 成为线性思维方式下行为主体的意义所在 。 诞生于美国的西式快餐 , 即作为“工具”的食的代表 。 食物的“色香味形”及符号价值让位于快速、方便、标准化的体验 。 “快餐文化”“速食主义”等概念亦由此衍生 。 这股潮流与传统中餐碰撞 , 孕育了现代中式快餐 。
饮食差异带来的文化误读曾笼罩多数外国人 。 英国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在《鱼翅与花椒》一书中提及 , 过去西方人对于中餐总是很“惊恐” , 因为有鱼翅、海参等看起来像“橡胶”一样的食物 。 但邓洛普以自身经历说明 , 虽然中西食材佐料有异 , 但不应为对方贴上“他者”的污名化标签 。 品尝异域饮食 , 不仅于自身文化归属、身份认同无损 , 反能打破刻板印象 , 解除文化误读 。
|“年味中国”之三:“年夜饭”专属于汉文化圈吗?
本文图片

2021年 , 《鱼翅与花椒》作者、英国女作家扶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接受中新社专访时表示 ,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 对食物的欣赏是受到人们尊重的 , 甚至可以同对音乐、绘画、诗歌的品鉴能力相提并论 。 图为扶霞·邓洛普的资料图片 。 中新社发 中信出版集团 供图
谈及美食 , 饺子汤圆自是正味 , 面包咖啡亦有其香 。 除夕大餐和圣诞盛宴虽发轫两端 , 形式各异 , 精神内核却不乏共鸣 , 显影出真诚、热烈的文明气质 。 东西各式色香融合互鉴 , 既丰富了全球饮食文化 , 也成为不同文明学习沟通的“开胃前菜” 。
|“年味中国”之三:“年夜饭”专属于汉文化圈吗?
本文图片

【|“年味中国”之三:“年夜饭”专属于汉文化圈吗?】来源:中国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