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初三宜“赖床”,一起看年俗( 五 )


闽地神庙林立 , 许多庙都管辖一定的领域 , 福州、宁德称“境” , 泉州在“境”上还有“铺” , 莆田、漳州惯用“社” , 总之辖区大致与村或者街区大小相当 。 把神像从庙里抬出来 , 巡游一周 , 称为“绕境”或者“巡社” 。 也有抬着神像去祖庙“进香”或者“请火”的 , 和传递奥运圣火一样 , 将在祖庙请来的香火装在“香担”里一路燃烧着回到各自的庙里 。
游神的队伍 , 大致和旧时官场出巡的仪仗一样 , 以大灯笼为先导 , 后面跟着执事牌、仪仗 , 接下来是神轿 , 还有十番、十音八乐、南音等诸般民间鼓吹相随 。 这只是基本配置 , 各地还按照各自习惯往上加出许多花样 。 比如福州会有许多戴大帽穿皂衣的“皂班” , 还有竹骨架木脑壳的大型神偶“塔骨”摇曳而行 , 作为先导;莆田一些地方有披挂绣彩的骏马“兴化白玉狮”成队出游;漳州有“宋江阵”武术队和舞狮一路相随 , 还会抬着神轿赤足踩过火红的木炭 , 场面异常刺激 。 至于一些地方为还愿扮演的“囚车”和“犯人” , 那更是仿佛鲁迅先生的《五猖会》活了一般 。 游神的种种光景 , 若是详细写出来 , 恐怕一本书都写不完呢 。
不过写到这儿我想结合现状 , 说说在当前现代化社会游神的现状 。 前面提到的许多传统年俗 , 很多是只要家里有心 , 或者庙里能组织 , 就能延续下来的 。 但游神需要组织周全、资金充裕、人员齐心 , 非一己之力能够支持 。 在过去的农耕社会 , 人的娱乐不多 , 信仰也虔诚 , 这都不太成问题 。 但现在城市在不断扩张 , 这就挑战了游神民俗依附的土壤 。 “境”“社”所属的居民迁出工作 , 甚至原有的社区被拆迁无存 , 游神活动就很难聚集人手和资金 , 于是逐年衰弱甚至消亡 , 就在所难免了 。
老派的福州游神(莆田和泉州等地也有类似的做法) , 是要将神像抬进各家厅堂 , 坐在正位享用宴席的 , 称为“吃宴” 。 因为乐队献艺、信徒叩拜都要花很多时间 , 一“宴”往往长达一小时 , 若是村落较大 , 一天的时间都不够用 , 故而近年往往简化到难得一见 。 之前 , 福州近郊也仅仅有个别地方还保留着在古民居里“吃宴”的古俗 。 比如北郊的厦坊村 , 正月十五、十六两天 , 临水夫人和护国留侯依次出巡 , 一路鼓吹齐鸣 , 每到一户就有人燃香焚纸祭拜 , 再从香炉里请一支香回家(称为“换香”) 。 就这样走走停停 , 到了摆宴的老房子 , 皂班、乐队先入 , 分列两侧 , 身着黄衣的轿班抬着神轿跨过特意打开的屏门进入天井 , 将神像捧进张灯结彩的厅堂停銮 。 厅堂里几张八仙桌拼成一长条 , 左右两排放置着烛台 , 中间排着的是茶、酒和荤素祭礼 。 乐队轮番献艺中 , 这座老房子的子孙依次来厅前叩拜如仪 , 这是他们一年里唯一齐聚的时刻 。 神明“酒酣饭饱”之后 , 又重新启程 , 将新年的福分赐给每一户人家 。
2015年 , 我记录了厦坊村游神的场景 。 庙里的人说 , 他们上一次游神留影已过去了很多年 , 希望我能给他们一份留作纪念 , 我便洗了一套照片送去 , 他们非要付钱 , 我只请了庙里的一道新年平安符 , 权当礼尚往来 。 过了短短几年 , 厦坊村被拆迁殆尽 , 不但游神“吃宴”成了绝唱 , 记忆里的温情时刻 , 也很难再找回了 。
虽然 , 在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里 , 游神也进行着 , 有一些原有居民占多数的小区还会举行“吃宴” , 但绝对是少了老街古巷里的那种味道 , 只能想着“礼失求诸野”“人间尚有真情在” , 来自我安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