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喜剧人2017|为什么春晚小品越来越难看?

欢乐喜剧人2017|为什么春晚小品越来越难看?

文章图片

欢乐喜剧人2017|为什么春晚小品越来越难看?

文章图片

欢乐喜剧人2017|为什么春晚小品越来越难看?

文章图片

欢乐喜剧人2017|为什么春晚小品越来越难看?

文章图片

欢乐喜剧人2017|为什么春晚小品越来越难看?

文章图片

欢乐喜剧人2017|为什么春晚小品越来越难看?

文章图片

欢乐喜剧人2017|为什么春晚小品越来越难看?

文章图片

欢乐喜剧人2017|为什么春晚小品越来越难看?

文章图片

欢乐喜剧人2017|为什么春晚小品越来越难看?

文章图片

欢乐喜剧人2017|为什么春晚小品越来越难看?

每逢春节联欢晚会播出之际 , 关于其评价与议论总是能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关注 。

对于春晚逐渐失色的原因 , 众说纷纭 。

春晚变化简述

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歌舞类节目难以兼顾众口 , 而语言类节目颇受喜爱 , 但数量显然不足 。 ”
为了更好地满足观众需求 , 2013年春晚语言类节目增至历史最高数量的九个 。

然而 , 受赵本山正式退出等因素影响 , 那届春晚并未如预期般成为欢乐的盛宴 。
当然 , 将春晚逐年衰落的现象完全归因于赵本山 , 亦非完全恰当 。
在赵本山渐次隐退舞台的2013年 , 一位名为孙涛的年轻演员 , 在小品中饰演保安角色 , 因一句“我骄傲”而崭露头角 。

尽管当时大众普遍觉得这句台词颇为尴尬 , 然而较少为人所知的是 , 这已经是孙涛老师第九次登上春晚舞台 。
或许 , 普通观众未能充分领略艺术之魅力…
自2013年以来 , 孙涛老师逐渐成为春晚的常客 , 而他小品中的固定台词“我骄傲!”亦得以延续 。

然而 , 其作品内容与表现逐渐脱离现实 , 表演痕迹明显 , 且过度使用流行词汇 , 导致观众观感不佳 。
与此同时 , 春晚也发生了一些细微变化 , 例如越来越多地融入所谓年轻人的表达方式 。

在孙涛第九次登上春晚的前一年 , 即2012年 , 我国小品舞台发生了一件引人关注的事件 。
那年 , 一位年轻演员凭借其独特的幽默感和表演才华 , 首次亮相春晚 , 给广大观众带来了欢声笑语 。
这位年轻人便是沈腾 , 他以郝建的身份出现在小品中 , 以诙谐幽默的手法呈现了一个为了缓解产前综合症妻子心情的丈夫 , 请好友郝建假扮自己儿子穿越回来的故事 。

该小品在春晚播出后 , 迅速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 , 沈腾也因此声名鹊起 , 步入公众视野 。
岁月如梭 , 如今提及“郝建”这个名字 , 已不再仅将其视为普通小品演员 。

因为在过去的几年里 , 沈腾凭借卓越才华和不懈努力 , 已然成为中国影坛的翘楚 。
凭借2021年热映电影《你好 , 李焕英》 , 沈腾成功超越黄渤 , 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一的男演员 。
而在去年 , 他的作品《还不还》成为春晚小品的一大亮点 , 为观众带来欢声笑语 。

尽管沈腾也曾参演过部分“口碑不佳”的电影 , 但其才华和表演实力不容忽视 。
【欢乐喜剧人2017|为什么春晚小品越来越难看?】在当前电视节目和电影市场呈现下滑趋势的背景下 , 沈腾无疑是中国喜剧界的一股强大力量 , 他的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 才华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

小品现状

近年来 , 关于小品失去昔日魅力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 部分观众认为当前的小品创作陷入了“喜头悲尾”的固定模式 。
几位我国小品界泰斗针对此观点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
赵本山 , 一位在小品领域独领风骚的艺术家 , 对春晚小品的主题有着明确的坚守 。 他认为 , 春晚小品的核心价值在于传递欢乐 , 然而 , 审查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艺人们的创作自由 。

同时 , 另一位小品明星潘长江也对现状表示忧虑 。 他认为 ,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 , 许多包袱和段子在演员开口之前 , 观众已有所了解 。
这种情况使得演员们在台上陷入困境 , 难以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和惊喜 。

谈及小品的衰落 , 被誉为“小品鼻祖”的陈佩斯一语中的 , 指出小品的衰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首先 , 优秀演员的流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
他强调 , 现在的演员 , 无法使观众保持从头到尾的笑声 , 进而使小品陷入简单的喜头悲尾模式 , 这是演员技术能力和创作能力不足的问题 , 而非作品本身的问题 。

此外 , 小品剧本的质量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
赵本山的小品广受欢迎 ,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背后有像何庆魁这样的优秀编剧 , 然而 , 当下的编剧水平相较以往有所下滑 , 许多编剧仅会抄袭网络梗 , 或用固定模式创作 , 犹如裁缝般对他人作品进行简单修改和重组 。

最后 , 观众的审美变化亦为影响小品发展的关键因素 。
早年 , 观众对小品的接受度较高 , 因当时信息渠道有限 , 仅需一个好段子便能引发笑声 。
然而 , 随着短视频的普及 , 观众的笑点不断提高 , 审美也从单纯的段子转向了场景、音乐等综合因素 , 这意味着 , 简单的一张沙发、两个演员、对话式的小品让人捧腹大笑的时代一去不返 。
离我们远去的到底是什么
回顾春晚的历年经典 , 无论是80年代陈佩斯老师的辉煌时代 , 还是90年代赵本山的崛起 , 或追溯到相声界马三立先生的经典时刻 , 乃至如今中国电影的200亿新晋先生 。
他们之所以能创作出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的佳作 , 正如郭德纲所言 , 是因为“饿过” 。

他们的创作灵感和才华 , 犹如一把历经岁月磨砺和生活的锤炼 , 锋芒毕露的宝剑 。 正如郭德纲所说 , 经历过饥饿的人 , 会有强烈的求生欲望 , 创作的灵感和才华也会因此涌现 。
然而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这些创作者的生活环境逐渐改善 , 创作心态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 。
正如郭德纲和赵本山等艺术家 , 尽管他们的作品依旧精彩 , 但与早期作品相比 , 亦难免稍显逊色 。

事实上 , 观众对春晚小品的诟病主要集中在结尾过于煽情、贴近生活程度不高、过度卖弄、过度引用网络段子、笑点陈旧、传达的精神内涵滞后等方面 , 这些弊端概括起来 , 正是陈佩斯之前所提及的观点 。
如今的小品 , 也许正如陈佩斯所说 , 已经被淘汰了 。

结语

文学艺术脱离了群众 , 没有了对于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悟 , 又如何能够创作出触动人心的作品呢?

在这个舒适的时代 , 创作者们需要保持一颗初心 , 时刻保持对于生活的敏感和对于创作的热情 , 才能够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 。
再提及小品为什么越来越不好看 , 尤其是春晚上的 , 答案又或许是 , 这些样板戏 , 就不是为了给我们看的 。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