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未来之城”守护历史文脉( 三 )


经过深入调查 , 一批承载着新区人民集体记忆的乡愁遗存被登记造册 , 建档存根 。 据统计 , 目前 , 雄安全域登记在册的物质类乡愁保护点总数2600余项 。
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乡愁专班组长辛公舜说 , 郊野公园施工时出现了工程建设和“金玉璞家老宅”位置冲突的现象 , 他们采取活态保护政策 , 将老宅原址重建工作纳入郊野公园邢台展园项目区的规划设计中 , 以原有建筑格局、建筑材料为基础 , 融合地方元素 , 形成了独具雄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貌 。
在郊野公园的西侧 , 明朝义士杨继盛的祠堂被保护起来 。 杨继盛第十四代孙、容城县北河照村村民杨四合说 , 先祖杨继盛被列入“容城三贤”之一 , 他从小就崇拜有加 , 现在村子虽然没了 , 村民正在等待回迁新居 , 但杨家后人依然可以定期过来祭拜 。
雄安新区|“未来之城”守护历史文脉
本文图片

这是白洋淀内的村庄(2021年8月14日摄 , 无人机照片) 。 新华社采访人员 牟宇 摄
容东片区E组团施工过程中 , 有15棵上百年的古树列入“乡愁树”目录 。 中铁置业雄安公司组建专业团队 , 逐树定位 , 细化坐标 , 一树一策 , 将5棵位于社区服务中心门前的“乡愁树”原址保留 , 另10棵科学移植至民俗公园 。
即将交付的容东E组团社区服务中心包括健身中心、文化中心、服务中心、养老中心等四个功能区 , 是未来安置区群众集聚活动的地方 。 “找到了这棵老树 , 就找到了家 , 找到了儿时记忆 。 ”容城县南文营村民文占民说 , 他们村2019年拆迁 , 他家的那棵老槐树就保留在原址 。
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副局长张双龙表示 , 雄安新区建设中 , 一般遵照的原则是古树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 , 实在需要挪的古树、老物件 , 也要找合适的地方 , 让新城市有老场所 , 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 。 这样的保护 , 不仅是城市永续发展的长远谋划 , 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必要之举 。
雄安新区|“未来之城”守护历史文脉
本文图片

快速城市化与科学性保护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 , 如何加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 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活力 , 是需要回答的一道时代命题 。
在雄安新区采访 , 采访人员了解到一个叫“乡愁遗产构件保护性拆除”的名词 , 也就是把不具备整体保留价值的乡愁遗产 , 如有年头的砖雕、青石板、老砖等 , 由专业拆除队伍拆下来保存 , 用于未来建设 。
渔船、渔网、渔叉……在安新县乡愁老物件库房 , 不仅存放着独具白洋淀特色的传统渔具、农具 , 还保存着为数不少的雕花老式木门窗、柱顶石、青石板等房屋建筑构件 。
雄安新区|“未来之城”守护历史文脉
本文图片

白洋淀内的芦苇荡(2020年11月5日摄 , 无人机照片) 。 新华社采访人员 牟宇 摄
安新县文保所所长刘浩正忙着将新入库的一批建筑青砖记录入档 。 刘浩说 , 将来可选择合适区域对相关乡愁记忆做合理的再现展示 , 做到传统与现代并存 。 每一块砖、每一片瓦的前世今生都有详细的记录 , 未来它们一定会“活”起来 。
白洋淀素有“一淀水 , 一淀银;一寸芦苇 , 一寸金”之誉 。 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用芦苇造纸、织席、编篓、打帘和制作芦苇工艺品 。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芦苇画技艺传承人杨丙军是安新县人 , 从小就跟母亲学习苇编技艺 。 在杨丙军看来 , 雄安新区的设立为芦苇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 他推出的反映雄安新区建设现场、标志性建筑物等题材的作品 , 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 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