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以“农”为纲,本土文化为轴,以“融”为目,这场主题春晚点亮安徽三农新故事( 二 )


文化|以“农”为纲,本土文化为轴,以“融”为目,这场主题春晚点亮安徽三农新故事
文章图片

以“本土文化”为轴 , 呈现更具年轻态表达
在《安徽农民春晚》舞台 , 观众们看到了更多更具时代特色和时代精神的节目 , 在“谁不说俺家乡好”“乡里乡亲”“美丽乡村”“建功新时代”四个主题的编排下 , 每个节目都紧贴本土文化 , 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 为观众奉上一道有着“地道的徽声皖韵”的原生态“年夜饭” 。
文化|以“农”为纲,本土文化为轴,以“融”为目,这场主题春晚点亮安徽三农新故事
文章图片

开场节目《欢天喜地过大年》 , 便是本土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共生的生动表达 。 节目以花鼓灯、双条鼓、舞狮舞龙虎头娃等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符号和节庆元素 , 所组成的歌舞鼓乐组合共同演绎《正月里是新年》《今儿个真高兴》 , 为观众描绘出一幅欢天喜地过大年的欢腾图景 。
如今 , 传统文化正在回归大众生活 , 而《安徽农民春晚》则上演了传统本土文化与现代相融的文化国潮风尚 。
从泗州戏《拾棉花》到庐剧《瞧相调》 , 从花鼓戏《扫花堂》到岳西高腔《三星赐福》 , 再到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 , 这份具有浓郁“徽声”特色戏曲大餐的联袂演绎 , 用创意和技术共同赋能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 让农民朋友沉醉于熟悉的“家乡话” , 涌起激昂的精气神儿 。
文化|以“农”为纲,本土文化为轴,以“融”为目,这场主题春晚点亮安徽三农新故事
文章图片

当唢呐+歌舞融汇在一起 , 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歌舞表演《再唱老侉头》 , 将皖北的水土养育出来的独特“侉”气 , 演绎得酣畅淋漓 , 也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皖北农民形象 , 生动地展现在了观众眼前 。
当热闹的花鼓被敲起 , 唱起激昂高亢的《打麦歌》 , 跳起婉约优美的《巢湖美》 , 不仅展现出安徽地方戏曲的精彩独特 , 更是将乡村振兴的故事娓娓道来 ,为观众带来别具一格的视听体验 。
文化|以“农”为纲,本土文化为轴,以“融”为目,这场主题春晚点亮安徽三农新故事
文章图片

除了热情洋溢的民歌联唱、舞蹈表演之外 , 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同样用幽默朴实的语言 , 讲述接地气的故事 。 安徽广播电视台主持人与安徽农业银行表演团队带来的小品《不就是钱么》 , 以创业农民最真实的故事为蓝本 , 讲述了创业带头人“龙虾哥”在创业过程中虽有艰辛 , 但却得到了众多人的暖心帮助;相声《种业之歌》 , 同样是讲述农民的故事 , 诙谐幽默 , 妙语连珠 , 贡献不少笑点 。
文化|以“农”为纲,本土文化为轴,以“融”为目,这场主题春晚点亮安徽三农新故事
文章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 , 作为安徽的文化名片 , 《文房四宝》走上《首届安徽农民春晚》的舞台 , 让晚会有了更多“文化味儿” , 与此同时 , 著名京戏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董成演唱了京戏《文房四宝》 , 更让观众感受到文房四宝背后的深厚历史 , 令人回味无穷 。
文化|以“农”为纲,本土文化为轴,以“融”为目,这场主题春晚点亮安徽三农新故事
文章图片

很多观众发现 , 《安徽农民春晚》的舞台 , 传统文化尤其是本土文化味道十足 , 同时呈现出更具时代感和年轻态的表达 , 激发出更多农民朋友的情感共鸣 。
文化|以“农”为纲,本土文化为轴,以“融”为目,这场主题春晚点亮安徽三农新故事
文章图片

以“融”为目 , 实现传播新样态
《安徽农民春晚》通过多终端、跨媒介、跨地域的多元传播方式 , 在“大小屏联动”的助力下 , 将安徽乡村振兴的故事传播更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