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陆小雅:我期望电影的美好未来,因为我热爱电影( 二 )


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热恋》成功塑造了80年代中迁徙的一代 , 电影讲述师大高材生文洁非毕业后 , 来到大特区海南 , 谋求到一份教师工作 。 面对种种诱惑 , 文洁非对当老师失去了兴趣 , 她决定另谋职业 。 农民出身的建筑商范继原自幼家境贫寒 , 没上过几天学 , 所以特别崇拜有文化的知识分子 。 一个偶然机会 , 他认识了四处求职的文洁非 , 并帮她解决了住房 , 文心存感激 。 她的前男友张恕也从内地来到海南参加教育工作 , 并劝她回校工作 , 文执意不肯 。 但刚刚建省的海南就像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战场 , 每天都发生着造梦“奇迹” , 有的人一夜暴富 , 也有人瞬间一贫如洗 , 文洁非的出路在哪里呢?
回忆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 , 陆小雅表示自己选择拍摄作品时 , 会阅读一些文学作品 , 无意中读到了易介南的小说《城市与女人》 , “我看到之后 , 觉得我对时代的思考可以放到这个框架里面 , 这样我就自己来改编 。 它的故事原本发生在别的城市 , 因为我在改编的过程中来到了海南 , 走了很多地方 , 最后我就跟摄制组的朋友们商量 , 把这个故事放到海南 。 ”
在海南 , 陆小雅做了很多调研和文字材料的阅读 , 一路上采访民工 。 “我这个人有点‘民工情结’ , 因为我知道在那个年代民工很不容易 。 在深圳的时候 , 我看到过民工真正生活过的场景 , 那是80年代 , 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 当时我还不知道‘人口红利’这四个字 , 那个年代的高楼大厦 , 改革开放后的所有建筑 , 都是他们的血汗筑成的 , 所以我在影片中强烈表达了这些民工的生活状态 。 我觉得影片的价值是把那个年代真正的生活反映出来 , 现在民工的生活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 , 但我们曾经有过那个年代 , 人们曾经那样生活过 , 这可能就是这部电影的价值 。 ”
虽然在海南待得时间并不长 , 但是陆小雅说自己做的采访非常多 。 “我会采访民工头 , 会进民工棚采访他们 , 也会去舞厅采访 , 还采访了很多很多中学教师 , 看了所有能阅读到的海南月报或日报 。 了解之后 , 我觉得那个地方更能够表达当时中国的那种躁动 。 ”
对于为何给影片取名为《热恋》 , 陆小雅说就是想表达人们眷恋生命 , 眷恋生活 , “它不完全是恋爱的‘恋’ 。 当然这里有恋爱 , 也包括海南的热土 , 人们眷恋这片土地 , 也就是自己的人生 。 当时想到很多 , 可能观众不一定会理解到那么多 。 ”
《热恋》在当年看哭了很多观众 , 陆小雅说影片表达了当时改革开放后 , 人们的心路历程 , “女主角文洁非的婚恋、事业选择 , 我是想从这个角度反映那个时代 。 电影的最高层次的欣赏 , 就是找到自己 , 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应保有一个自由的心灵和独立的思想 。 ”
好的电影都是一个寓言 , 应该是跨越时间的
《热恋》中 , 范继原喜欢上了文洁非 , 虽然知道文洁非有男友 , 但仍热烈追求文洁非 。 有观众认为 , 对于一部80年代的影片来说 , 这样的爱情观很前卫 , 问陆小雅导演当时是如何考虑的?
陆小雅表示 , 《热恋》故事不是完全地从一个恋爱的角度去看 , “我觉得这个范继原代表了当时新生的一个阶层 , 这个阶层充满了欲望 , 我这个片子也是在表达人们在欲望面前两难的选择 , 这个问题到今天可能还有 。 ”
在陆小雅看来 , 文洁非面临选择问题 , 但是选择是很艰难的 , “选择这个主题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 任何年代的人都可以去表达 , 但是会有不同的故事 , 不同的人物 。 因为一个人 , 他有目标 , 他有要求 , 欲望推动你进步 , 同时也可能会带给你堕落 , 这是两难的 。 在范老板这个人物面前 , 不能说他对或错 , 我们只能说他到底选择什么 , 他的未来又会怎么样 。 当然这个阶层的人到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他们的分化 , 他们已经走向不同的路了 , 但是这个人物在80年代确实是有一定的代表性 , 能够让很多人产生很复杂的感情 。 我也很理解、同情文洁非 , 她找不到房子 , 面临各种各样的窘迫 , 原来的男朋友不能帮助她 。 她作为女人也在试探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 选择范老板也有一种功利的物质的满足 。 人生一辈子都在选择 , 在电影里我并没有批判她 。 我对她追求新生活还抱有一种宽容的态度 , 当然她也为她的选择付出了代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