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槎#西泠印社二月月拍|器物不言,于时光中得逸生清( 二 )


渣斗一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茶经》的记载: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受五升。后元代文人笔记中又有:“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筋瓶、渣斗”的记载。
乘槎#西泠印社二月月拍|器物不言,于时光中得逸生清
文章插图

▲ 河南焦作老万庄1号金墓壁画
乘槎#西泠印社二月月拍|器物不言,于时光中得逸生清
文章插图

本品为菊瓣式喇叭口,圆腹,外撇圈足,通体瓜棱壁。渣斗为碧玉雕,吹制成型后,以凹凸手法塑成多瓣瓜棱状,似一朵硕大的菊花。
器形雅致,釉色醇润,均匀而沉稳。
乘槎#西泠印社二月月拍|器物不言,于时光中得逸生清
文章插图

渣斗为碧玉质,绿意盎然。其色,内敛深沉;其质,温润纯净,其瑕,含蓄静雅。墨绿籽料色很纯很浓,平添一份沉静的厚重感。
乘槎#西泠印社二月月拍|器物不言,于时光中得逸生清
文章插图

乘槎#西泠印社二月月拍|器物不言,于时光中得逸生清
文章插图

菊之高雅脱俗、隐逸不争的气质,暗合文人雅士的审美趣味,又如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将思比菊,其形神与器物完美融合。
乘槎#西泠印社二月月拍|器物不言,于时光中得逸生清
文章插图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
清中期·铜错金银兽面纹三足炉
直径:11.2cm 高:14.3cm
金银错是中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但它出现比较晚,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它是青铜工艺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即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的。但它一出现,很快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乘槎#西泠印社二月月拍|器物不言,于时光中得逸生清
文章插图

此件三足炉尺寸不大,却气势撼人,无论是铜质还是工艺,皆体现着一个时代的最高杰作。
造型端庄,其结构反映传统美学审美的古典情趣,既具有坚固的稳定性,又带有赏心悦目的观感。
乘槎#西泠印社二月月拍|器物不言,于时光中得逸生清
文章插图

乘槎#西泠印社二月月拍|器物不言,于时光中得逸生清
文章插图

正饰兽面,器身直子口,下有平台承托器盖肩内倾,两侧有带双梁的朝冠耳,球形腹,下立三足,足身嵌金银饕餮纹装饰。外壁通体以错金银嵌飞鸟、兽纹装饰,整体工艺制作考究,灵巧之中兼具静穆之美,古朴端庄,铜色厚重沉稳,错金层次分明,当为清代器物中之佼者也。
乘槎#西泠印社二月月拍|器物不言,于时光中得逸生清
文章插图

整器造型奇诡,胎体厚重,铸造精美。虽是商周的装饰纹饰,但纹饰形象变形,错金银和铸造工艺相得益彰,形成时代特有的装饰效果。
乘槎#西泠印社二月月拍|器物不言,于时光中得逸生清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