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MBTI inside》:一档单纯凭借题材走红的全新社交真人秀( 二 )


进行|《MBTI inside》:一档单纯凭借题材走红的全新社交真人秀
文章图片

“角色预设”的全知视角有效地延长并放大了观众与节目的情感互动 。 在初期 , 观众们会基于自身对MBTI性格的了解对角色进行预判 , 主动地对感兴趣的角色进行跟踪观察 。 而当角色果真表现出了MBTI性格所对应的行为后 , 预判“被证明”的欣喜则会更进一步地加强观众的“参与感” , 使其在后续更积极地对角色进行情感投射 。
进行|《MBTI inside》:一档单纯凭借题材走红的全新社交真人秀
文章图片

但显而易见的是 , 《MBTI inside》陷入了对MBTI“全知视角”过度的依赖 。
面对16种不同的人格 , 《MBTI inside》仅仅为观众标出了每位嘉宾对照的类别名称 , 对于每一个类别所对应的性格却没有任何的背景信息 。 而虽说MBTI是已然成为了互联网群体的社交标签 , 但其实除了对自身性格类别的了解之外 , 很少有人会真的花时间研究全部16种的人格类型 。 因此 , 即使是对于MBTI的热衷人群来说 , 直接以四个排列组合的字母认识并记住所有嘉宾都是件十分吃力的事情 。 同时 , 对MBTI测试背景介绍的缺乏还直接局限了《MBTI inside》传播范围 。 《MBTI inside》成为了一次MBTI人群内部的狂欢 , 不断地对题材进行内耗 , 不了解MBTI的观众只会对节目的内容一头雾水 。
进行|《MBTI inside》:一档单纯凭借题材走红的全新社交真人秀
文章图片

其实 , 虽然市场中的明星观察团已趋于饱和 , 但《MBTI inside》反倒是一档很适合设置观察室的真人秀 。 在面对不同人格的嘉宾的行为与互动中 , 观察团们可以为观众梳理出清晰的性格动因及人物关系 , 让整体的节目叙事更加流畅 。 同时 , 面对MBTI性格测试 , 观察团中的专家们也可以给出更多的专业知识进行辅助 , 挖掘出节目在MBTI性格测试之外 , 更多基于在自我了解与社会交际领域当中的应用价值 。
进行|《MBTI inside》:一档单纯凭借题材走红的全新社交真人秀
文章图片

进行|《MBTI inside》:一档单纯凭借题材走红的全新社交真人秀
文章图片

场景与机制单一 , 后续叙事发力不足
毫不夸张的说 , 除了题材的新颖度 , 《MBTI inside》是一档在实际观感上十分令人窒息的节目 。
根据MBTI四种测试角度 , 节目组将5天4夜的观察依次分为了四个对照组 , 例如第一天为I房与E房 , 即内向型人格的8位成员与外向型人格的8位成员分别入驻对应的房间进行对照观察 。 依次类推 , 后续则为S/N房、F/T房、P/J房 。 在制作中 , 节目时常将两个房间的画面进行不断地交叉剪辑进行对比 , 凸显性格所造成的行为的不同 。
进行|《MBTI inside》:一档单纯凭借题材走红的全新社交真人秀
文章图片

但致命的是 , 《MBTI inside》每一期几乎所有嘉宾互动的场景都发生在两个房间的客厅 , 场景极度单一 , 且由于房间较小 , 人数较多导致视觉的呈现也十分杂乱 。 每个房间8位嘉宾自由互动 , 全景拍摄 , 机位单一 , 观众缺乏视觉的焦点 。 面对这样的场景限制 , 《MBTI inside》也并没能发挥出韩综传统的对微表情、小动作抓取的制作技巧 , 导致节目的叙事与角色后期的建立都不够生动具体 。
进行|《MBTI inside》:一档单纯凭借题材走红的全新社交真人秀
文章图片

更恐怖的是 , 场景的狭小与封闭也使得嘉宾除了交流之外无法进行更多的“行为”的互动 。 而对于任何一档真人秀来说 , 如果90%的内容全由不间断的语言填充 , 效果都将是灾难级别的 。 观众缺乏足够的视觉画面作为支撑与引导 , 即使是在谈话节目中都很难消化如此高密度的语言信息 。 一期过后 , 当观众对题材的新鲜感逐渐消退 , 节目所带来的疲惫感将远远超过真人秀应有的娱乐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