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下等人搬弄是非,中等人对事不对人,上等人只论格局!( 二 )
文章插图
据史书记载,李广做了四十多年的官,薪俸高达两千石,却家无余财,也没有分购置什么田宅,他把自己的薪俸都拿出来分给需要帮助的人了。对待自己手下的士兵,他爱兵如子,每一次统领部队,都要认真地视察:当自己的士兵们都吃上饭了,才自己也吃饭,在缺水的地方行军,当士兵们都喝上了水,自己才去喝水,所有的难事,都身先士卒自己先做。他不仅对士兵爱护体贴,连敌人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可是一代名将,却一生难以封侯,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是时运不济?还是遭到刻意排挤?难道真是汉武帝没有识人的慧眼吗?当然不是。李广最多只为“将才”而非“帅才”。诚然,李广作战英勇,有极强的个人魅力,士兵都很爱戴他。但他带兵非常随意,简单省事。部队行军任意而行,行军走路不按方阵,愿意咋走就咋走。部队驻扎只看是否在水草边,驻扎下来后人人自便,夜里也不打更巡逻。来往文书能简则简,能省则省。也正是这种随意性,才导致卫青与匈奴的决战的那次战役中,李广竟然迷路了,直到决战结束他才找到卫青的主力部队。
文章插图
当时宫中的几位大臣往往用程不识和李广相比较。程不识是一位边郡太守,他治军非常严格,行军时编制队列、驻扎等一切都按规章制度。部队在外作战,有职责明确的层级指挥系统,即使休息也处在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的高度戒备状态。他的部队从来不打大胜仗,也从来不打大败仗,永远是一整批出去,退兵也是一整批慢慢退下来,左右前后,整个部队的旗号整整齐齐,无大胜亦无大败。曾有大臣说:“李广治军追求简洁,胜也许胜得漂亮,败也会败得惊心动魄;程不识治军虽麻烦,但他的部队从不会出什么差池。”的确,“百步穿杨”的李广是个好劳模,是位英勇的战士,但始终不是一个优秀的管理型人才。所以,中等人适合干中等事,通过自己的踏实努力,做好具体工作就好。尽心尽意将每件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这也是有意义的人生。只论格局的上等人现在最缺的,也是最需要的,是有大格局的人。凡是有大作为者必有大气宇,格局小的鲜有成功者。他们常常喜欢站在问题的最高点,不在乎一池一城的得失,而以大局为己任。谋大事者,首重格局。两方势力较量时,最终的结果也取决于双方领导的格局。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非楚汉相争莫属。秦始皇出巡时,车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彭城的项羽在围观的人群中说:“彼可取而代之”。沛县的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是”。从这两句话中,体现的不只是他们个性上的差别,还有他们格局上的高下之分。
文章插图
项羽世代为楚国贵族,祖父项燕是楚国抗秦的大将,为秦军所杀。楚为秦所灭后,项羽与叔父项梁流落楚地。此时的项羽见到秦始皇,亡国灭祖之恨便涌上心头。“彼可取而代之”,项羽的最高理想是灭秦,恢复楚国的辉煌,楚就是项羽的格局。刘邦世代平民,对亡楚的大秦,刘邦没有项羽那么刻骨的仇恨。刘邦只是觉得男子汉大丈夫不应该庸庸碌碌,应该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大事,应该像秦始皇那样威风八面。正因为如此,刘邦不敢想做楚王,有项羽这个楚国贵族在也轮不到他做楚王,他要做的就是做秦始皇。由此看来,项羽的格局是楚,而刘邦的格局为天下。四年的楚汉相争,项羽在历次的战役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则是屡战屡败。但是,项羽每次的战役胜利都会导致力量的一次削弱,而刘邦的每次战役失败后力量又会有进一步的积聚,几次战役都是以刘邦的几乎全军覆灭而告结束,而每次刘邦又都能东山再起。项羽的眼光只是眼前的战役胜败,而刘邦心目中总是战争的全局,他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或一战的成败。
- 绯闻女友!欧阳锋三个绯闻女友,一个是天下第一老婆,一个是天下第一徒弟
- 武学#“天下武功出少林”让少林名传千古,下一句却让少林百年抬不起头
- 自然界@宋诗四首,其中一首是苏轼的小景七绝,此诗寓意深远,耐人寻味
- 天龙八部&独孤求败为求一败,扫清了天下高手,也包括虚竹?他传人给出答案
- 欢笑&将日子变成茶园,种下欢笑,也种下梦想
- |疫情下,网络文学“出海热”催生海外“宅作家”,东南亚北美盛产网文作家
- 绿林好汉!武松是个好汉,他却愧对于此3人,他对第三位犯下的错无法被洗白!
- 齐白石!笑口常开,多子多福——现当代名家笔下的石榴
- 苏轼@千古绝唱《念奴娇》
- 苏子瞻$65岁苏轼北归途中去世,好友听闻大哭,写了一首诗悼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