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卜工解析三星堆7大看点:古蜀祭祀坑暗藏玄机( 二 )


三星堆|卜工解析三星堆7大看点:古蜀祭祀坑暗藏玄机
本文图片

▲图2 , 三星堆二号坑列器——铜人面具
列器是社会等级的物质承担者 , 是等级制度的见证 。 在距今5000年前长江流域很多地点都有发现 。 周代列鼎制度是其更晚的后继者 。 列器的表现方式种类繁多 , 取材因文化而异 。 除器物形体的大小外 , 安徽潜山薛家岗文化是用多孔石刀表达级别 , 孔数越多级别越高 , 已有1、3、5、7、9、11、13孔石刀出土 , 均奇数 。 安徽含山凌家滩的玉人是用手环的数量显示 。 良渚文化的高体玉琮用节数表示 。 已知节数最多的为19节 , 英国大英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各藏有一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17节 , 江苏武进寺墩M3有15、13、12、11、9、8、7、6、5、3、节高体玉琮 。 《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卜工 , 科学出版社2007年 , 北京)推测高体多节玉琮是军功爵位序列的物化担当者 , 是春秋战国时期20级军功制度的源头所在 。 在古蜀王国的社会生活中 , 面具应是男子成人后的标配 , 是值得骄傲和尊敬的荣耀 。 敢于战斗、善于战斗是古蜀彪悍的民风 。 所以 , 用面具作为军功等级的物质担当合乎情理 , 是古蜀王朝独具一格的发明创造 。
为什么要把军功等级的序列加入其中呢?显然是为展示王权 。 什么是王权?“国之大事 , 在祀与戎”就是王权 , 是王者的权责、荣耀与理念 。 这种理念在商代已然形成 。 有鉴于此 , K2中实有两套人马存在 。 一支是铜人头像代表的祭司集团 , 另一支是铜人面具代表军功序列 。 他们与青铜大立人的绝妙搭配 , 组成豪华的王权阵容;后者与神树和神坛等诸多礼器组成的则是祭司大典的鲜活场景 。 头像与面具皆铜大立人下属 , 既是祭祀大典的有生力量;也是保家卫国的战士 , 拯救危机重建家园的主力部队 。 若然 , 铜大立人还真不是大祭司那样简单 。
看点三 , 组合板块乾坤内藏
K2坑口长5.3、宽2.2、深1.5米左右 , 出土珍贵文物竟达1300件 , 琳琅满目 , 熠熠生辉 , 令人叹为观止 。 这些器物的埋藏是按程序进入还是随意乱葬?其组合关系又具有何种意义?这显然是其定位和定性研究必须考察的问题 。 《三星堆祭祀坑》说:“坑内堆放的遗物又有一定的先后顺序 , 根据出土时的堆积叠压情况可分为上中下三层 。 ”“坑的中间一层堆放的全部为青铜器 , 主要有青铜立人像、人头像、人面具、兽面具、罍、尊、太阳形器、眼形器、大型神树等 。 ……坑最上层是60余根象牙散乱地堆置在青铜器上” 。
显然 , K2的下中上三层分别集结着三群不同的器物 。 埋在最下层的器物显示 , 它们是可以被概括为祭祀对象的;埋在中层则可以被概括为祭祀主体;最上层是疑云密布的象牙团队 。 《三星堆祭祀坑》非常专业的分层考察 , 意在指示祭祀坑不是随意形成的自然堆积 , 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设计的特殊安排 。 大量器物集中于K2中层 。 如何将其归纳分类 , 区别亲疏 , 重新组合 , 是认识该坑遗存结构的关键 。 在质地、器型、用途等多种选项中 , 用途可能最为重要 。 用下层的器物确定排头 , 上层的象牙作为排尾 , 中层的器物面临着拆分和重构两个问题 。
所谓拆分就是器物用途的解析;将其重新组合乃重构之谓也 。 于是 , 中层的器物便能够区分开三个组合板块:首先是铜立人、跪坐铜人、铜兽面和青铜礼器尊罍组成的“铜人献祭”板块 。 其次是牙璋、玉戈、青铜戈、石戈组成的“仪仗干戈”板块 。 再次是铜人头像、铜人面具、铜兽面组成的“铜头铜脑”板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