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与人相处如此,与建筑相处亦如此。建筑的美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公共审美。精美的建筑是城市的亮丽风景线,装点着城市的外在形象,传承着城市甚至国家的文脉。我们看到斗兽场,就会想到古罗马;看到巴洛克建筑,就会想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看到榫卯结构的木构建筑,就不由自主地赞叹中国古人的智慧。这些流传至今的优秀建筑其实是承载民族叙事的有形容器,无声地向世人诉说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
与之相反,“丑陋建筑”造型浮夸,比例失衡,结构繁复,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散发着崇权媚洋拜金的恶俗气息,既有碍观瞻,也不够实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丑陋建筑”是城市的伤疤而非勋章。由于社会负面评价极为强烈,有些“丑陋建筑”刚建成没多久又拆除,造成巨大浪费。此外,“丑陋建筑”还会对公共审美造成伤害。比如,有的建筑外形丑陋,不管设计者如何解释设计初衷,人们都不买账,因为只要看到它就会产生心理不适。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有句名言:“医生们可以掩埋掉他们的错误,但建筑师不得不和他们的错误生活在一起。”实际上,跟这些错误生活在一起的又何止建筑师?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的“丑陋建筑”,对公共审美造成的伤害会伴随“丑陋建筑”长期存在。
为建筑注入文化灵魂
针对“丑陋建筑”频现的现象,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就明确提出,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严禁建设“丑陋建筑”。这提示我们,任何建筑在设计建造时都应充分考虑公众的观感,切不可为了满足设计方或投资方的一己喜恶,而忽视对公共审美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建筑大师何镜堂曾说:“我们应把社会的大效益放在首位,建筑师应以整个社会为最大业主,这应该是每一个建筑师的追求。”从审美的角度看,以整个社会为最大业主就要在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坚持建筑的公共审美价值,发挥建筑的审美教化功能。具体而言,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殿堂级设计大师约翰·波特曼有句名言:“建筑的实质是空间,空间的本质是为人服务。”优秀的建筑应当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并尊重公共审美,而所有的“丑陋建筑”都未认真考虑民众的审美需求,其实质是在肆意践踏公共空间。
第二,坚持协调至上原则。建筑设计应当注重形式与功能相协调、实用性和审美性相协调、建筑与周围环境和城市风格相协调。比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的设计就很好地体现了协调至上原则,既充满艺术性,又注重功能性,贯通东方与西方、现代与未来。
第三,坚持彰显文化特色原则。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公众呼唤有地方特色、有文化内涵、有历史积淀的建筑,建筑设计应体现地域特色和城市文化品格。被誉为“半部江南园林史”的苏州博物馆之所以成为传世建筑,就因为操刀的建筑大师贝聿铭祖籍苏州,深受家乡文化影响的他,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采用了白墙黛瓦的江南园林风格,注重山水交融的意境设计,凸显了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一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唯有深入挖掘,潜心提炼,让建筑弘扬文化,让文化映照建筑,建筑才会更有生命力。
总之,在人类艺术中,建筑最具形式感,是形式美感与功能美感的统一。我们应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建筑注入文化灵魂,使其真正成为我们身体和精神栖居的诗意家园。
- 社区#制花灯沐浓浓春意,中外记者深度体验北京社区文化
- 河北日报#【聚焦北京冬奥会】张家口颁奖广场精彩演出闹元宵
- |草原客户端记者在北京|元宵节体验“舌尖上的北京”
- 北京冬奥组委!二次创作冰墩墩,你的行为合法吗?
- 佳节@北京:传承非遗 欢庆佳节
- 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邀请市民云上闹花灯、点亮中轴线
- 北京|国风海报|元宵,一个情意绵长的日子
- 陈益宸#北京冬奥开幕式“雪花”效果得来不易,设计过程原来有这么困难
- 红灯笼@喜气洋洋!今天元宵节,北京冬奥会延庆冬奥村挂起红灯笼
- 景观#(北京冬奥会)为中国文化在世界圈粉的,不止“冰墩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