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诗!“10后”小诗人匡鸿羽出童诗集,从“小读者”到“小诗人”,他是如何炼成的( 二 )


童诗!“10后”小诗人匡鸿羽出童诗集,从“小读者”到“小诗人”,他是如何炼成的
文章插图


从“小读者”到“小诗人”,教育引导必不可少
写诗看似简单,但相比起议论文或者记叙文来说,诗歌的创作更看重情感和天赋。匡鸿羽父母十分注重培养孩子在日常中发现“美”并将之用文字记录表述出来的能力。他们认为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写作力、幸福力,远比试卷上的“98分”“100分”来得重要。因为这些能力具有自身成长性,能够帮助孩子不断收获进步,走向更高远、更光明的未来。
匡鸿羽告诉采访人员,爸爸妈妈在他上幼儿园的时候,就给他买了很多绘本书,还订了《幼儿画报》等杂志,晚上就读给他听,这有效地激发了他喜欢阅读的兴趣,“我上小学后,爸爸妈妈在家就极少看电视了,而是翻看各种书籍,陪着我一起阅读,现在,平时我就负责写出好作文,制造出好作文炮弹,爸爸就帮助找杂志报刊精准地‘投弹’……没有爸爸妈妈的引导帮助,我也写不出这么多好作文”。
写作几年,匡鸿羽觉得最有意义的就是:写很有趣的童话故事,可以带给孩子们很多欢声笑语;写精彩无比的童诗,可以带给小朋友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写感人的小说,可以讲述老百姓酸甜苦辣的人生故事;写好看的科幻故事,可以畅想人类未来……
谈到写作带给自己的变化,匡鸿羽想了想说:“写作擦亮了我的眼睛,让我平时细心观察大自然,用心发现生活中的美和奇妙,更加喜爱阅读各类书籍,更加喜欢动脑思考和讨论问题,更加对自己有信心,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多说一句
“双减”之下,孩子可以选择“诗意成长”
面对“双减”政策,父母们一面积极响应减轻孩子学习压力的号召,一面也在迷茫和焦虑中摸索着教育培养孩子的新路。
“双减”政策让孩子们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这部分时间极大程度地决定着孩子们今后的成长与发展。作为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家长该如何带领孩子呢?
教育不是说教,而是言传身教,不是灌输,而是唤醒。如果想养育一个健康的孩子,那么就和孩子一起锻炼吧;如果想培养一个爱读书的孩子,那就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阅读吧;如果想拥有一个爱劳动的孩子,那就和孩子一起做家务吧;如果想让孩子做事更加有条理、有效率,那就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并且努力实施吧;如果想使孩子更加睿智,那就和孩子到生活中、到自然中去探索、思考、发现吧……唯有尊重和把握孩子的自由与闲暇时间,孩子们才能在这段成长时光中学到智慧、享受快乐。
匡鸿羽父母就选择了陪孩子诗意成长,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是:“做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希望你永葆一颗童心,走好人生每一步,做生活的‘诗想家’!”
孩子是天生有诗意的人。童诗是纯真纯净的,让孩子感受美好;童诗是童趣童乐的,让孩子感受快乐;童诗是有情有爱的,让孩子感受大爱……对于孩子而言,写童诗,好玩、率真、纯粹,可以说是一件“有趣味”的事,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采访人员黄彦文
【 童诗!“10后”小诗人匡鸿羽出童诗集,从“小读者”到“小诗人”,他是如何炼成的】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