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喝茶:用明代紫砂壶( 二 )



明 嵌盖大圆提壶
明代是紫砂茗壶的兴旺成熟期 , 名手辈出 , 代有精品 。 至今有实物遗存并有制作者记载的 , 当属明正德年间的制壶名师供春 , 供春之壶 , 制品很少 , 留传后世的更是凤毛麟角 。 自从供春树瘿壶问世以后 , 继起的名家有董憾、赵梁、元畅、时鹏 , 称为“四大家” 。
四大家以后有李养心 , 号茂林 , 也是明万历时名艺人 。 他善于制作小圆壶 , 世称“名玩” 。 他在兄弟辈中排行第四 , 故又以“小圆壶李四老官”得名 。 起初 , 名家壶坯都附入缸窑烧造 , 没有用匣钵封闭起来 , 因而都“不免沾缸坦釉泪 。 ”从李茂林开始 , “壶乃另作瓦缶 , 囊闭入陶穴” , 从而防治了紫砂壶的粘染釉泪 。

明 筒形壶
相传供春曾经带过一个徒弟 , 他把制壶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 。 这个徒弟叫时大彬 。 时大彬既继承了供春制壶地传统 , 又创造出自己地特色 。 他淘土为壶 , 有时杂以砂土 , 作品时见巧思 , 出人意外 。 他开始制作地时候还只是单纯地模仿供春 , 以大壶为主 , 后来和当时著名文人王世贞、陈继儒等交往 , 突破了老师地樊篱而多做小壶 , 更加符合文人地美学趣味 , 因此当时就有“千奇万状信出手”、“宫中艳说大彬壶”这类推崇的诗句 。
时大彬也有两个徒弟叫徐友泉和李仲芳 , 都行大 , 因而又有“壶家妙手称三大”的说法 。 李仲芳 , 其艺术成就与师父不相上下 。 紫砂壶的制作 , 已经有简单朴素而渐趋文巧 。

明 供春树瘿壶
仲芳父主张复古 , 极力“督其敦古”;仲芳是主张趋新 , 不同意敦古的意见 。 父子争论激励 。 据传 , 有次仲芳做好一把壶 , 急忙送到父亲面前问道:“老兄 , 这个如何?”从此 , 人们称仲芳壶为 “老兄壶” 。 据文献记载 , 仲芳“后入金坛 , 卒以文巧相竟 。 ”《阳羡茗壶赋》评论李仲芳有“仲芳骨胜而秀出刀镌”之语 , 可见其壶艺技法的精绝 。 至于徐友泉的作品 , 则又别具一格 , 他喜欢仿效古器物尊罍的形制 。 造型式样较多 , 而且泥色也变化多端 。 文献上评论他的作品是“种种变异 , 别出心裁” 。

明 供春款六瓣圆囊紫砂壶
和上述“三大”同时或稍后的名手 , 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时英、陈俊卿、沈君用、陈用卿、陈仲美、陈和之、承从云、沈子澈、惠孟臣、陈子畦等人 , 争奇斗艳 , 壶式千姿百态 , 制作了许多超越古人的作品 , 都为人们所宝重喜欢 。
明代的紫砂茗壶 , 不但式样变化多端 , 壶形大小也很不相同 。 大体上说 , 明万历之前 , 好尚大壶;万历之后 , 壶形日渐缩小 。 时大彬自他游娄东和诸名士交接之后 , 才改作小壶 。 以后徐友泉诸家 , 更向这一方面推进 , 从“盈尺兮丰隆”转向“径寸而平柢”一途 。 明末清初更有陈子畦、惠孟臣都是“小壶精妙”、“各擅胜场”的名手 。 壶形由大而小 , 不得不承认决定于士大夫饮茶趣味和习惯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