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许昌7旬老人积攒皮影千余件 家传皮影绝活成就一出好戏( 二 )


陈志国从小制作皮影 , 一辈子积累了头茬六七百件 , 戳子两百多件 , 再加上桌椅板凳、车马轿子等物件 , 总数超过上千件 , 全都装在几口大箱子里 。 这里有神鬼妖魔、王侯将相 , 也有生旦净末、老少美丑 , 形形色色的嘴脸齐聚于此 , 恰似人世间的写照 。
一出好戏 , 江湖老伙计互相撑台
早年间 , 陈志国只做皮影 , 后来由于耍皮影的人少了 , 他才上手表演 。 毕竟有家传 , 从小耳濡目染 , 他不光能操弄皮影 , 还能演唱剧本 。
陈志国翻开《松棚会》剧本其中一本 , 里面写满了鹌鹑蛋大的毛笔字 , 行间有一些独特的标记 , 如“白”“唱”“下”“出小旦”等 。
他解释说 , 皮影戏表演时 , 演唱者站在幕后中间 , 一边唱一边翻页 , 看见“白”就知道该念白了 , 看见“唱”就换成唱腔 。 毛笔字个头大 , 操弄皮影的人在旁边也能看清楚 , “下”的意思是换下手里的皮影 , “出小旦”意味着小旦角色上场 。
“角色、物件太多了 , 一会儿这个上 , 一会儿那个下 , 得照着剧本演 , 不然记不住 。 ”陈志国说 , 《松棚会》剧本11万字 , 行话叫“连台本” , 完整演下来要按天算 , 用到几百件皮影 。
这套《松棚会》源自家传 , 他亲手用毛笔抄录下来 , 每本1万字 , 共11本 。 《青云剑》剧本字数更多 , 有20万字 。 像这样一二十万字的“连台本” , 他抄录了8套 。
“皮影戏演出时也要组戏班子 , 有人吹拉弹唱 。 ”陈志国说 , 一个像样的皮影戏班子 , 起码得七八个人 。
近些年耍皮影的人少了 , 河南省内他认识的还有两家 , 在信阳罗山和三门峡灵宝 , 但是三家戏路不同 , 没法搭班子 。 逢大一点的演出 , 他要从唐山、天津、秦皇岛请人 , 组成江湖班子 。 别人有表演时他也会去撑台 。
一份希冀 , 皮影戏有市场更要有传人
陈志国传承的是冀东皮影 。 2008年 , 陈氏皮影制作技艺被评为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他是第四代传人 。
“陈老师人好 , 我本身也爱好戏曲 , 就跟着他学皮影 。 ”薛晓玲65岁 , 洛阳人 , 十多年前女儿嫁到许昌 , 她跟着过来 。 一次偶然的机会 , 她结识了演皮影戏的陈志国 , 后来当了徒弟 。 现在一些简单的皮影雕刻她能帮上忙 , 也能演一些小节目 。
小节目不同于“连台本” , 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 , 如《武松打虎》《三打白骨精》《猪八戒背媳妇》《金斧头银斧头》 , 一场演下来一二十分钟 。 录音代替了戏班子 , 只需要他们两个操弄皮影就能演 。
这些年 , 经常有企业举办活动时为了烘托人气 , 邀请陈志国去表演 。 按行当规矩 , 如果去外地 , 邀请方得管路费、吃住 , 演出费另算 。
他说:“皮影戏受欢迎、有市场 , 邀请我去演出的电话很多 。 尤其是从国庆到来年正月十六都不得闲 , 春节那几天连着演 。 ”
“大人、小孩都喜欢看 , 稀罕啊 , 演出时小孩多着呢 。 ”陈志国说 , 除了卖票演出 , 他们还到学校、幼儿园免费表演 , “这是一份传承 , 得让孩子们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