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部备受好评的处女作,究竟妙在哪?( 四 )


紧随其后的画面就更绝:
方仪逐渐从黑暗走廊的尽头现身、随着马啸声的方向前进 。 唯有Splash , 能引导她从黑暗走向光明 。
而在马场的情节过后 , 护送方仪回家的是警车——
去时独身一人 , 回时警察护送 。 后者代表社会规范 , 这里含蓄地暗示观众:方仪长大了 。
方仪从黑暗中寻找“光明”
与能省则省的剪辑宗旨相对应的 , 是影片含蓄而克制的表达 。
正如方仪来校的第一堂课是文言文《木兰辞》 。 这里暗含两层意思:一是以中国古诗来印证「美国文化」的水土不服;二是那句「不闻爷娘唤女声」所表现的正是思乡之情 。
新人导演能体现出这样的镜头把控力和叙事执行力 , 对此 , 我们还能苛求什么呢?
将最珍贵的记忆和生命历程搬上银幕 , 是很多人在第一部作品中都会选择的路 。 不是越真实就越动人 , 而是要看回顾能不能疗愈当下并为未来赋予新的意义 。
《美国女孩》告诉我们:
所有的亲密关系都不会如期待般完美 。 所谓「距离产生美」 , 太过靠近当然就“不美”了 。 就像方仪与父亲更为亲近 , 不是因为父亲的关心比母亲更多 , 只是因为父亲常年不在身边 。 这个道理 , 《孤味》就已经讲过 。
方仪向窗外的父亲打招呼
我们无法选择与谁在同一屋檐下 , 而人与人又毕竟不同 。 人若坚称「我觉得她能做得更好」 , 便是无视了「这已经是她最好」 。
最终 , 唯有相对无言地接纳不同罢了 。 因为我们本不该将理解看得太重 。
我们往往高估了说话与聆听能抵达的实际效果 , 就像请你听我演讲还不如让你给我掏耳朵 。 既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 那就干脆不要面朝彼此碎碎念——陈绮贞的那首片尾曲 , 就叫《尽在不言中》 。
理解是对外人讲的 , 理解诉诸的是理性 , 对外人我们调动理性沟通即可 , 不需要一起生活 。
【美国|这部备受好评的处女作,究竟妙在哪?】人的痛苦在于搞错了亲密关系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