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谈过恋爱的我|内娱塌房已经卷到素人综艺了( 二 )


它有值得肯定的部分 , 节目的包装细节做得挺不错 , 场景有观赏性 , 也有那种别致的小浪漫在 。
大家住的地方叫「牡丹村」 , 谐音梗很可爱;

告白信号释放的方式也挺独特 , 它让嘉宾把心动对象写在白板上 , 并且在屋外挂一个小灯 , 很有小年轻们谈恋爱的仪式感 。 而且他们也可以选择不心动 , 不用强行完成名字填空 。

为了让每个嘉宾保持相对独立 , 大家都独门独户 , 人均一间梦中情房 , 比起群居模式少了人际摩擦 , 还挺新颖的 。 但也有一个很客观的问题是 , 一旦剪辑衔接不流畅 , 可看性会大大降低 。

我记得当初节目立项的时候观众大呼期待 , 的确单身人群的热度红利可吃 , 有调查报告显示国内20~40岁人群中 , 55%为单身 , 其中超过30%的人从未谈过恋爱 , 母单还是一个特别庞大的群体 。 但实际播出后并没有多少人买账 , 反馈平平 , 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这档恋综观察视角和普通人实际情况之间存在很大偏差 。
在流程设计下 , 大家很难有自然反应 。 比如我们对母单的理解是他们不愿意/不擅长谈恋爱 , 或者始终没找到能让自己心动的触点 , 而节目中的男孩女孩们成了表达能力都欠妥的社交障碍者 。
率真、笨拙 , 在节目里就是沉默再沉默 , 当氛围降到冰点的时候我好想提醒导演组 , 这是节目呀 , 不是公园相亲角呀 。


为了让嘉宾的反应更贴近母胎设定 , 很多场景变得索然无味 。 除了起初四目相对的尴尬 , 后面的剧情也比较刻意 。 比如大家出去 , 男女生必分区扎堆;大家都很社恐 , 轧马路要隔出三八线 。

节目制作人也在某个采访中提过 , 一开始的流程设计是让嘉宾直接把小灯放在心动对象的门口 , 但考虑到它不符合母胎单身的行为习惯 , 所以拿掉了 。
第二个槽点 , 偶像剧狂加工业糖精 , 恋综也不能输 。
第一期 , 各种镜头推进把暧昧氛围拉满 , 这时候观察团还要配一句「好配 , 电影感好强」的台词;

官方输出硬糖 , 使劲甜就完事儿 。

生活高压下吃一颗糖确实是门槛很低的情感代餐 , 但糖精吃多了也有齁的那一天 。
槽点三 , 众所周知观察团对这类综艺的重要性 。 主咖抛砖引玉、嘉宾之间不同观点的碰撞与对垒是看点之一 , 像是《offer》前两季的何老师 , 第三季的陶勇 , 在节目中无论是抓话题还是价值输出的能力都很强 。
但你们发现了吗?
综艺的观察室逐渐成为艺人爱豆吃红利的战场 。 有热度的垂直领域网综 , 大家都愿意去撕 , 并不care匹配与否 , 占个坑当工具人刷脸营业就好 。

观察团互相抛梗接梗、能接住问题才好看 , 但《没谈过恋爱的我》观察室 ,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话赶话地往下谈 。
很多话题被一带而过 , 或者画风突变打个哈哈就过去了 。

要么莫名其妙带头嗑糖 , 生怕屏幕前的观众不会嗑或者站错了CP 。 明星甚至带着自己的滤镜和偏好来嗑 。
男嘉宾手写心动女生的名字 , 观察室要大呼一句「你看他的笔锋都好认真 , 带着爱意」:

没有这波带节奏 , 可能就是我们会感叹「这也能嗑」的程度 。
时不时配合姨母笑和海豚式鼓掌:

像极了CP超话里 , 把一个疑是对视的画面硬嗑出千字小论文的粉丝 。
《没谈过恋爱的我》就像一个主题角度还不错 , 看着烈火烹油 , 但实际内容撑不起来的策划案 。
它有讲到一些恋爱中的普适小心机 。 比如男女嘉宾约会 , 男生永远get不了女生不开心的点 。 当小许问毛人龙 , 抽签之前有没有想过约会对象是自己 , 但毛人龙就很耿直地说不管是谁都会按同样的标准去准备 , 都挺期待 。 结果小许为自己没有被偏爱而失落 。 谈恋爱 , 男生爱讲实际 , 但女生爱看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