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的青铜人头像( 二 )


另一种观点认为 , 纵目大面具塑造的是蜀王蚕丛形象 。 《华阳国志》记载:“有蜀侯蚕丛 , 其目纵 , 始称王 , 死做石棺石椁 , 国人从之 , 谓纵目人冢也 。 ”所谓“纵目” , 是否像神话中的二郎神一样 , 额头中间长出一只眼睛?祭祀坑发现后 , 学者们才恍然大悟 , 原来“纵目”可能正如这些面具一样 , 眼睛是向外突出的 。 也许有人要问 , 蜀王蚕丛怎么会长得如同怪兽一般?殊不知 , 纵目大面具是对蜀王蚕丛的追忆 , 这样的形象 , 显然经过了古蜀人天马行空的幻想与艺术加工 。
|三星堆遗址的青铜人头像
本文图片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与青铜人头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
除了纵目大面具 , 三星堆还出土了许多与眼睛有关的文物 。 “眼形器”有菱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种样式 。 菱形是完整的图案 , 钝角三角形器由两件上下拼合成菱形 , 直角三角形器则须由四件才能拼合成菱形 。 菱形的中间 , 恰好组成一个突出的圆 , 它们代表的是古蜀人“纵目” 。
眼睛 , 是古蜀青铜器艺术表达的重要母题 , 有意思的是 , 甲骨文中的“蜀”字 , 写法虽有20多种 , 每一种写法上面 , 都有一个大大的“目”字 。 历史上的古蜀人并未留下自己的文字 , 为什么商朝的甲骨文中会以眼睛来代表蜀人呢?从青铜器中的眼睛崇拜来看 , 当时的古蜀人创造出大量眼睛突出的形象 , 供奉于宗庙或神殿中 。 同时代的商朝人 , 可能看到或听说了这些神像 , 便用象形的方式将它记录下来 , 这或许就是甲骨文中“蜀”的由来 。
|三星堆遗址的青铜人头像
本文图片

甲骨文中关于“蜀”的记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
祭祀坑之后最大的考古发现
纵目大面具 , 硕大的体积说明它不是戴在人脸上的 , 联想到它两颊上下均有榫孔 , 推测是组装在大型柱状建筑物上 , 被高高供奉起来;眼形器的四角均有小孔 , 表明过去是组装在某些建筑物上的 。 种种迹象表明 , 三星堆古城曾有一座庞大的宗庙 , 容纳古蜀国珍贵的青铜器、玉器 , 也是巫师举行重大祭祀仪式的场所 。
|三星堆遗址的青铜人头像
本文图片

三星堆神庙复原图 , 两个祭祀坑中的出土文物 , 过去可能都是悬挂在宗庙中的 。 金磊磊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
这个推断在2013年得到证实 , 新发现的三星堆青关山遗址 , 向后人展示着古蜀国恢宏的建筑与隐秘的祭祀 。 我来到青关山时 , 巨大的考古探方中 , 隐约可见一个长55米、宽15米的长方形建筑基址 , 根据残存的柱洞分析 , 这处建筑由6~8间房屋组成 , 沿中间廊道对称分布 。 墙基内外各有一排密集的土坑 , 总数近200个 , 可能是支撑屋面出檐的“檐柱” , 底部由红烧土垒砌 , 夹杂大量卵石 。
青关山北濒鸭子河 , 南临马牧河 , 是三星堆位置最高的风水宝地 , 站在这里 , 整个古城尽收眼底 。 考古勘探显示 , 青关山台地分布着大片红烧土与夯土 , 现存面积约16000平方米 , 年代被确定在商代 , 这也是中国继河南安阳洹北商城一号宫殿基址之后发现的第二大商代建筑基址 。
|三星堆遗址的青铜人头像
本文图片

青关山遗址 , 可能是三星堆的宗庙 , 它也被誉为继三星堆两个祭祀坑之后的最大考古发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