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问心无愧地度过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二 )


人活着 , 除了对死的畏惧 , 更大的畏惧 , 是生的艰辛 。 我在德阳东汽中学担任校外辅导员 , 发现孩子们犹如惊弓之鸟 , 一有风吹草动 , 他们就从防震棚跑出来 , 我对失去亲人的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 有时候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 一个拥抱的肢体动作就能消除孩子们的恐惧 。 我得知彭州银厂沟有一个地震婴儿没有奶吃 , 当地路断了 , 他的生命岌岌可危 , 就与成都军区149师的老兵一起自发组织起来买了三辆车的食品和衣物去营救这家人 。
莫以善小而不为 , 莫以恶小而为之 。 好好珍惜当下 , 让幸福在此时此刻开出花来 。 死亡和明天不知道哪个来得更早 , 多做善事 , 问心无愧地度过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就是胜利 。 我在汶川遇到过余震、泥石流、堰塞湖、危房、蚊虫叮咬等困难 , 但是关爱生命 , 拯救生命 , 你会感到整个世界都在帮你 。
韩浩月:我奶奶去世时 , 送别她带给我的触动最大 , 因为她去世的时候 , 我已经是中年 , 已经经历过许多告别 , 但在奶奶身上 , 拴系着许多的家族情感 , 她是链接许多亲人的一个中心点 , 当她去世之后 , 我感觉有些东西垮塌了 。
奶奶活着的时候 , 我把她抱上过轮椅 , 抱到过汽车的副驾驶座上 , 那时候她的体重就已经很轻 。 当抱起她的骨灰盒的时候 , 觉得轻如羽毛 , 同时 , 那个方正的骨灰盒 , 仿佛也变得柔然 , 那个时刻 , 我觉得生命无常 , 也理解了亲人虽然逝去 , 但不会消失 , 她们会以特殊的形式活在生者的记忆、情感、现实生活当中 。
郭柯:1996年9月10日 , 奶奶离世 , 来不及道别 。

如果您身边曾有某个生命的逝去让您久久无法释怀 , 您是如何自我疗愈的?
孙晶岩:我父亲的去世使我特别难受 , 当时脑子都木了 。 因为他平时身体很好 , 是在扶贫考察中因公殉职 , 所以我久久无法释怀 。 后来 , 我想对父亲最好的怀念不是以泪洗面 , 而是像他那样做人 。 我把父亲亲笔写的书法“但愿苍生俱饱暖 , 不辞辛苦出山林——录于谦咏煤句共勉”当做座右铭 , 所以我到汶川抗震救灾 , 给灾区孩子捐款捐物、做心理疏导;到革命老区讲课、做公益;到江西省兴国县建立孙晶岩老区工作室 , 扶贫济困 , 助力乡村振兴 , 我觉得这样做天堂里的父亲会高兴 , 我们全家人都努力工作 , 给父亲争气 , 才慢慢走出了伤痛 。
韩浩月:我为逝去的亲人都写过文章 , 我尝试在写的过程中 , 来重新了解他们 , 站在他们的角度 , 来感受他们看到的世界 。 我的四叔去世后 , 我很长一段时间不能接受 , 我在回忆中 , 想象了他的情感与生活 , 甚至自以为是地虚构了一部分我所不了解的一面 , 在我的文字里 , 他像一个诗人那样游荡 , 他摆脱了现实的困苦 , 拥有了一段专属于自己的无忧无虑的时光 , 我们都曾品尝过相似的痛苦 , 唯有寻找到他幸福(哪怕短暂)的一面 , 我才能踩着他走过的路 , 继续走下去 。
郭柯:平静地面对 , 更会珍惜身边人 。 我现在拍摄的新片也是关于珍惜的 。 清明节临近 , 我们临时加拍了演员去祭奠亲人的镜头 , 记录下清明节的气氛 。

假如面对孩子 , 您将如何回答“什么是死亡?”这样的问题?
孙晶岩:人有生死 , 草有枯荣 。 死亡是生命的最后一站 。 只有在人生的每一站都努力工作 , 问心无愧 , 到达人生终点时才能坦然面对 。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 , 好好活着 ,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韩浩月:我多次和孩子(从七八岁到十二岁这段时间)聊到过死亡的话题 , 我告诉她生命由无数个偶然组成 , 但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于珍惜 , 要注意安全 , 要热爱生活 , 要有追求 , 但要懂得 , 生命无数的偶然里 , 必然包含着意外与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