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搭配|下午察:年轻人为了考公有多拼?( 二 )


与高考、考研等学业深造考试不同 , “国考”是工作招录考试 , 可以看做是求职的一个选择 , 主要分为笔试、面试和考察三部分 。 但与求职时考察已掌握的专业能力不同 , “国考”的笔试部分主要考察通识和思辨能力 , 对于考生的知识储备和应试能力都有较高要求 , 是需要特意备考的考试 。
国考的题目通常会涵盖政治政策、常识通识、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表达等 , 虽然从绝对难度来说并不算高难 , 但是由于考题形式独特 , 加上报考人数庞大、录取名额有限 , “万马千军过独木桥”的极低录取率使其成为了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之一 。
以2023年的报考数据为例 , 计划招录3万7100人 , 报名人数却接近260万人 , 实际参考人数也超过152万人 , 总体录取比例超过40:1 , 部分热门岗位招录比更是达到“万中无一” 。
除此之外 , “国考”一般在10月报名 , 年底考笔试 , 次年春节后面试 , 再加上上岸后还有考察政审的时间 , 整个考试周期非常长 , 各阶段竞争也都十分激烈 , 很多考生都会选择毕业后不就业直接考公 , 或者辞职脱产备考 。
而脱产备考意味着考生在此期间没有经济来源 , 需要依靠积蓄或者家人资助 , 会在考试压力之余也给考生造成经济和心理压力 。 此外 , 如果他们没能成功上岸 , 就要再次重复这一可能长达一年的周期 , 或面对简历空窗期为重新进入职场增加的难度 。
也有部分考生选择在职备考 , 甚至同时进行考研、考公、求职等多手准备 , 但这对于考生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极大考验 , 从网民分享来看 , 普遍效果也不如脱产备考 。
有网民评论说 , 除了少数能“上岸”的幸运儿 , 其余大部分考生的最终结局只能是“四个基本”:“家底基本考光 , 关系基本考僵 , 体格基本考伤 , 精神基本考崩 。 ”
但公务员考试的参考成本高、通过难度也大 , 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前仆后继参加呢?
“不孝有三 , 无编为大”除去部分确实怀揣“为人民服务”理想的考生 , 大部分人选择通过公务员考试取得编制 , 多少都是出于身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
对于很多传统的中国家长来说 , 孩子考上公务员不仅仅是拥有了稳定的“铁饭碗” , 还代表着他们是国家认可的品学兼优人才 , 可以“光宗耀祖”、让父母在亲友面前更有面子 。
对很多家长来说 , 孩子或孩子的伴侣拥有稳定编制 , 也是婚恋中的加分项 。 图为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 。 (互联网)
很多网民分享 , 自己在大城市企业里从事相对高薪的职业 , 甚至拿着百万年薪(人民币 , 下同 , 1新元约等于5人民币) , 在父母看来依然是“不务正业” , 没有在老家“吃公家饭”做公务员或做有编制的老师、每月赚几千块钱来得成功 。
有着这样想法的中国父母不在少数 , 以至于很多年前就有部分省份网民把孟子的“不孝有三 , 无后为大” , 化用成“不孝有三 , 无编为大”来自嘲 。 而疫情期间兴起的新一波“考公热” , 则让这样的调侃蔓延至了全国 。
不过 , 从家长的角度看 , 大部分人有着希望孩子得到“铁饭碗”的执念 , 也确实是为了孩子好:他们也不希望看到孩子面对996加班、职场内耗、中年失业等困境 , 希望能在自己还有经济能力的时候 , 支持孩子考上公务员 , 不求荣华富贵 , 但至少可以拥有稳定的下半生 。 这样的爱何其现实 , 却也何其无奈 。
不过 , 很多网民也提出 , 公务员并不是父母想象中的完美工作:除了部分发达省份的小部分岗位能拿到二三十万元的年薪 , 大部分普通公务员都是拿着当地平均线左右的工资 , 有的地方甚至月薪低至两三千元 。 而虽然胜在稳定不易被淘汰 , 但基层公务员也会遇到加班等情况 , 工作压力不比普通企业员工来得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