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女|川端康成逝世50年|被误读的先锋作家( 三 )


实际上 , “因为有自我 , 天地万物才存在”即是《华严经》所言“一切唯心造”的演绎 。 “自他一如、万物一如”、“天地万物融合在一种精神里 , 成为一元的世界”亦与《华严经》“一即一切 , 一切即一”的观念一脉相承 。 佛教“超越时空”的世界观为川端的“文学革命”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 其新感觉技法抑或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在与佛教思想的邂逅中不断升华 , 终于得以将传统与创新、内容与技巧融于一体 , 而这也是新感觉派作家们孜孜以求的 。 也就是说 , 川端实际上一直保持着新感觉派的立场 , 源于新感觉派时代的实验思想一直伴随着他的整个创作生涯 , 而对佛经的再发现使其文学实验别具一格 , 其现代主义文学由此具足了日本特色 。 安藤宏也指出新感觉派诞生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前卫艺术运动(先锋运动) , 正如超现实主义所展现的 , 本质上希望以主观的自由发挥打破惯常秩序 , 尤其是德国的表现主义、苏黎世诞生的达达主义运动给横光、川端等现代主义作家的影响甚大 , 特别是达达主义被认为与佛教思想具有相通之处 , 这是日本式的接受方式 。
长期以来贴在川端身上的“回归传统”的标签 , 割裂了川端文学一以贯之的“文学革命”意识 , 也有悖于川端本人的自我评价 。 川端在《独影自命》中说:“我的作品在战前、战时、战后没有明显的差别 , 也没有引人注目的断层 。 ”仁平政人指出:“川端本人在晚年时说他也许是过去新感觉派作家中,最执著、最坚韧不拔地坚持新感觉派者 。 可见川端对其作为新感觉派 , 即现代主义作家的一贯身份具有自觉意识 。 ”玛利亚·海斯丝(M. J. De Prada Vicente)进一步指出:
超现实主义或达达主义与川端之间的共通性是什么?归根到底是“佛教” 。 二十世纪初的西方知识分子们为了从束缚纯粹感情的“理性”及“理论枷锁”中解放出来 , 倾心于“无意识”世界 , 对与此相近的东方哲学及“佛教”产生了兴趣 , 这成为间接触动川端这一远距离共鸣箱的契机 。 “佛教”对当时的西方人而言,是一种新的语言 。 沉醉于这种“新的语言”中的人们 , 把它当做代表“古老心灵”的狄俄尼索斯式(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 。 笔者注 。 )的感性 , 以破坏在亚里斯多德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现实主义 。 另一方面 , 川端坚信“佛经”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学 , 他从西方同时代文学中发现了佛教思想 , 他对此产生了共鸣 , 认识到这对其自身文学创作的作用 , 并进行了实践 。 他将其“万物一如”思想、多元的万有灵魂观做为“古老心灵” , 在此基础上嫁接了外来的“新的语言” , 即自由联想法、表现主义、达达主义 。 (『日本文学の本質と運命』 , 第378-379页 。 )
可以说 , 对佛经的再发现是川端文学实验的重要环节 , 这种实验精神与新感觉派时代的“文学革命”理念一脉相承 , 其中没有任何断层与割裂 。 《雪国》是川端的重要代表作 , 却几乎没有什么特别情节 , 主要以越后汤泽温泉地为舞台 , 描写了中年男子岛村与驹子、叶子之间隐微的三角关系 。 作者用抒情的手法描写了雪国的风物 , 其中的心理描写、实验技巧具足了新感觉派的文体特色 , 展现了川端作为先锋作家的实验性 。
舞女|川端康成逝世50年|被误读的先锋作家
文章图片

《雪国》 , 岩波书店2003年版
舞女|川端康成逝世50年|被误读的先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