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为什么不教书了,平凡世界孙少平( 三 )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为什么不教书了,平凡世界孙少平】不过令人痛惜的是,路遥写完《平凡的世界》没多久,便因病去世了 。可以说《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用生命写成的,是留给世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路遥也永远活在了人们心中 。任何苦难都会过去 , 只要心中有阳光,幸福不会远,努力吧,亲爱的人们 。
《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读书 , 让平凡的人生不平庸!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主人公孙少平是一个非常热爱读书的年轻人 。可以说,是读书,让他一步步认识并走向广阔的世界;是读书,让他尽管身在底层,却始终不懈奋斗;是读书,为他赢得了晓霞的倾心爱慕;是读书,让他尽管始终平凡,却绝不平庸!
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读书对孙少平产生的深刻影响 。
读高中时,孙少平本来就喜欢读书 , 但范围相对狭窄,后来受到田晓霞的带动,他也爱上了每天读报 , “而这个良好的习惯,以后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他都一直坚持了下来”,加上晓霞借他看的《参考消息》《各国概览》和《热爱生命》等报刊书籍,少平“被晓霞引到了另外一个天地” 。这仿佛给他相对封闭的认识世界开了一扇窗 , 射进了一道光,他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
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孙少平回乡教书,期间仍然以书为伴;过不多时,学校撤并,他不得不回家与父亲和哥哥少安一起种地 。按照一般的逻辑 , 在七八十年代 , 一个偏僻农村的青年 , 既然没机会上大学 , 那就基本上在村里务农,娶妻生子,旋转在土地里,过上跟他祖辈一样的生活 。但少平不同的是,读了那么多的书,他心中的光源已经点亮了,他虽然“ 本质上仍然是农民的儿子,但他极力想挣脱和超越他出身的阶层 ”——他想走出去 , 而不愿一辈子守在村里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毫无新意的日子 。
所以他的心里很痛苦 , 这种痛苦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理想与现实、双水村与外部世界的对比中产生的,是他的父兄所不能理解的 。
但这种痛苦是积极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青年这样的痛苦,我们的社会、时代才会发生变化:
谁让你读了那么些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一个大世界 , 如果你从小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想想你的体魄会成为一位相当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 , 思考的太多了 , 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 。
他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 按自己的想法来过自己的人生 。
所以他“出走”了,带着家人的不理解,带着对未来的茫然无知 。
但是 只要勇敢迈出了脚步,也就有了希望。不是吗?
整部《平凡的世界》,孙少平一直处于苦难之中 。从读高中时吃不饱的苦,到在黄原揽工时身体的苦,再到大牙湾煤矿下井时天天受到生死考验的苦……
但他的精神,却一直是平稳的 。
我在这里用“平稳”两字,也是为了保证“平稳” 。因为事实上孙少平在经历那些难言的苦难时,也并不是始终报之以笑的 。那是不真实的 。
只不过,面对苦难 , 孙少平以他也许与生俱来的的坚韧,加上所读过的书籍对他精神的慰藉和激励,他终究能够以投向更远的希望来加以消化 。比如,他初中时就读过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开始以为是本讲炼钢铁的书,到一读之下爱不释手,在玉米杆堆上彻夜看完 , 就受到保尔·柯察金的坚强意志和他与冬妮娅的爱情的深深感染 。后来他读《红岩》《创业史》,读晓霞借给他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各国概况》和《马丁伊登》《热爱生命》,读《牛虻》《马克思传》《居里夫人》,读《艰难世事》《简爱》《苦难的历程》《复活》《白轮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