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揭开罗平生物群化石的神秘面纱( 三 )


专家们相继发现了包括鱼类、爬行类、棘皮动物、节肢动物、双壳类、腹足类以及植物化石在内的众多化石,其种类之丰富、保存之完整,在世界上亦属罕见 。这些鱼类化石一般在5-15厘米长,保存完好,鳍、鳞、牙清晰可见 , 细微纹饰清晰 。
“为什么能保存得这么完好?”摄影采访人员兴奋不已 。
专家解释,在这一地层发现有的岩层面上布满了密密麻麻斜着交叉的条纹,这个正是微生物席 。“它就像一层塑料膜 。”张启跃说 , 这层膜将底层水和上层水隔绝开后,底层的空间就形成了无氧的环境 。这层膜包裹着尸体,让它们得以保存 。
专家认为像鱼龙这样生物的死亡,很可能与这种极度缺氧的环境有关 。而在后来的挖掘中,他们竟然在地层里发现了一种叫黄铁矿的有毒硫化物 。专家们采集一些样本进行分析化验,令他们震惊的是 , 这个地层里竟然含有硫酸菌 。在无氧情况下,硫酸菌能利用有机物作为碳源,并利用细菌生物膜内产生的氢 , 将硫酸盐还原成硫化氢 。在海洋中,硫化氢一部分可以与铁结合形成黄铁矿,另一部分会释放到水里 , 恶化了水质环境,从而可以导致海中生物瞬间毙命 。
硫酸菌本身也能像防腐剂一样,牢牢地包裹着尸骨 , 使它们成为化石的几率大大增加 。于是专家推测,海水在毒化过程中,以腐尸为食的底栖动物也不幸遇难,因此原先正常死亡沉落在海底的动物尸体也得以完整保存 。
聚焦
2万件化石很多都是新种
“那天本来在是请了一个民工陪吕涛进行这条路线的,我单人跑另外一条路线 。就在离开他们的时候,我问那带路的民工有多大年纪了,他说他有六十多岁 。我看天气不好,他年纪偏大,所以就辞退了他,然后由我陪吕涛跑路线 。就这样我有幸首次发现那半条鱼 。”作为第一位发现罗平生物群化石科研机制的人,张启跃回忆第一次发现罗平生物群化石的情景 。
张启跃翻阅了手中所有相关的参考资料 , 都无法查阅到这条远古鱼类的相关记载,这意味着这是从未被世人认知的新属种鱼类 。经凝灰岩夹层中所获锆石测定,这条小鱼距今约2.4-2.5亿年,可以与著名的欧洲瑞士的圣乔治山动物群相比 , 较著名的贵州关岭动物群早二千多万年 。
到目前,罗平生物群已经采集到大约有2万件左右化石,研究证实很多都是新种 。“通过对罗平生物化石进行研究,就可以了解当时生态系统的详细信息,然后和现在的生态系统进行对比 。”胡世学博士说,这是对现在生物多样性,尤其是野生动物 , 比如说熊猫等比较特化的生物正面临的威胁有很大的意义 。

图 揭开罗平生物群化石的神秘面纱

文章插图
陈列室里密密麻麻的摆放着6千多块化石标本 。
保护
已准备好土地建化石陈列馆
罗平生物群化石地 , 拿下“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这块牌子 , 问题已不大 。10月28日,采访人员在罗雄镇大凹子村,80余平方米的陈列室里,摆放着6000余件化石 。摆放化石的架子之间,仅够一名成年人通过 。
“如果没有一个更宽敞的地方,以后采掘的化石怎么办?”化石保护队长李林波为化石感到担心 。而且化石被采掘出来,面临风化的危险 。“每次开门,我都很担心 。化石见到光和空气后怕被氧化 。”李林波说,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少开门 。
本月11日,专家组对罗平县政府提交的《云南罗平生物群——岩溶峰丛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材料进行会议初审 。在全省6个申报地中,“罗平生物群”以84.4分排名第一 。“国家地质公园”对提升罗平的旅游,将起到积极作用,获得政策、资金的支持后,对罗平生物群化石保护也将大有益处 。采访人员从罗平县了解到,目前一块用于建设化石陈列馆的土地,都已经准备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