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盐商资金周转不灵朝廷借钱( 三 )


江春受到重视和脱颖而出,是在1751年乾隆第一次南巡时 。在此之前,皇帝南下扬州早已是几十年前康熙朝的旧闻 。面对这样的大场面,扬州的官员和盐商们不禁发愁 , 怎么接待乾隆爷才好呢?招待不周,是为不敬;招待过头,又担心做不到点上 。这时 , 身为扬州盐商总商的江春主动请缨,精心筹划,把乾隆爷伺候得尽兴而来,满意而归 。扬州的盐商们当然要感谢江春的功劳,乾隆爷也不忘江春的付出,赏给他“奉宸苑卿”这样的三品头衔 。虽然只是个荣誉称号,没什么权力,但对于一个盐商来说,已经足以欢天喜地了 。
体会到南巡甜头的乾隆帝,此后又频频来到扬州,且每次都受到江春等盐商们的热烈欢迎和殷勤招待 。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时,江春早已把扬州虹桥东的江园修缮一新 。乾隆赏园观景,频频点头称赞 。1780年和1784年两次南巡扬州,乾隆更是放下了天子之尊,撇开当地的行宫和衙门,住进了江春的康山草堂,闲话家常,好生亲密 。乾隆抱着江家的小孩儿,放在膝盖上,摸摸头 , 弄弄手 , 还亲自解开身上佩戴的荷包相送 。江春看在眼里,感在心里 , 估计早就语无伦次 , 唯有叩头谢恩方能稍微表达激动心情了 。1790年 , 江春受到乾隆的邀请,前往北京参加“千叟宴”,与一帮国家的老臣们和寿星们同桌开席,谈笑风生 。以一介布衣而结交天子,江春称得上清代盐商恩荣至极的代表 。史载他在两淮盐商当中,每说一句话,想一个主意,就是政策和指令,其他人均不敢有什么疑义,只要点头哈腰,照此去办就可以了 。
面对皇上的恩惠,聪明的盐商们当然心领神会 , 极力报答 。除了造园修路 , 服侍好圣上的起居玩乐,像江春等人还善于察言观色 , 揣摩圣意,恨不得自己是皇上肚里的蛔虫,金口还没开,就已经吩咐下面办理执行了 。据清代野史记载,有一次乾隆南巡扬州,游玩至大虹园时,触景生情,对左右陪同的人说,这里景色不错啊,很像北京的琼岛风光,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 。江春听到后,立即贿赂皇上身边的大臣,要了一幅北京白塔的图纸,连夜赶造出一座白塔来 。次日再来,乾隆看到后惊讶得合不上嘴 。还是不信 , 过去敲了两下 , 果然是砖石造成的 。只得叹服这些盐商财力雄厚,能量巨大 。还有的说这座白塔是江春命人用白纸和银票连夜堆垒而成的 。总之,富足的盐商们挥金如土 , 在所不辞,竭尽全力满足皇上的一切要求 。这也是他们在受到皇帝恩惠之后做出的回馈之举 。
找盐商,打个仗修个厨房
施人以恩 , 必有所求 。如果说修个园子、建个白塔就能让乾隆满足的话,那我们也太低估乾隆爷的胃口了 。面对这些富可敌国的盐商,乾隆爷有一套完整的对付策略 。你们不是有钱吗,那好,我有的是钱袋 。你们奢侈消费我不管,只要把我的钱袋装满就行 。银子嘛,多多益善 , 谁还会嫌多?身为一国之君,谁会闲着没事住在你一个盐商家里,抱着你家孩子逗乐呢,看中的当然是你钱柜里的银票 。这可苦了那些平日里感觉很富裕的盐商们 。他们发现,皇上每次狮子大开口,动不动就几十万、几百万的要钱,钱袋似乎永远填不满 。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君” 。
乾隆自称是“十全老人”,在位期间共发兵十次,平定动乱 。据时人统计 , 单是这十次战事的军费就达到了一亿多两白银 , 相比清廷的年均税收来说 , 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怎么办?有盐商!国家遇有军事开支 , 由商人捐款,称为“报效”,此惯例开始于雍正朝,真正发挥开来则是在乾隆时期 。从平定金川,到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乃至伊犁屯田,盐商的报效超过三千万两白银 。而作为全国盐商的大头,两淮盐商更是“不辱使命”,累计拿出一千多万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