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诞生的最初瞬间的发现者( 三 )


可以说,上世纪60年代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是现代宇宙学开启的标志 。它的发现证实了宇宙大爆炸理论 , 从此整个宇宙诞生以来的所有细节,变成了一门严肃的学科,被认真地研究和讨论 。然而,也正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对大爆炸理论本身提出了一道难题 。
我们知道 , 光速是宇宙中信息传递的极致,两个时空点之间如果连光都无法企及,那这两点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应该没有关联才对——因为双方都无法知道对方是什么状况 。那么,在宇宙诞生38万年的时候 , 光一共能跑多远呢?直观一些讲,把这个距离投影在天空中,张角不过1°左右——只有两个满月并排起来那么宽 。这样,问题就来了 。从天空各个方向看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 原则上可以千差万别,因为它们之间本该来不及传递任何信息才对 。为什么我们实际观测的结果却是各个方向惊人地相同呢?这就是所谓的“视界困难” 。
暴胀假说
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 前面提到的阿兰·古斯在1980年提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在宇宙诞生最初的时刻,时空发生过一次急速膨胀的过程——这便是暴胀理论 。更具体地说 ,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宇宙大爆炸之后的一瞬间,时空在不到10-34秒的时间里迅速膨胀了1078倍(我就不用多少个亿来表达这两个数字有多极端了) 。时空在这种暴胀发生之前是有信息交流的——即便后来被暴胀拉开很远 。于是,看到一致的微波背景信号也就不足为奇了 。

宇宙诞生的最初瞬间的发现者

文章插图
1980年率先提出宇宙暴胀理论的阿兰·古斯 。图片来源:Donna Coveney,麻省理工学院
有趣的是,暴胀理论还可以解释另一件一直让人们困惑的事情 。多种不同的宇宙学测量告诉我们,今天我们身处的宇宙时空是平直的——换句话说,时空就像是拉平的一张床单 。乍一看 , 这似乎没什么大不了 。但稍微做一些不太复杂的计算,人们很快就认识到 , 要想保证今天宇宙时空大致平坦的话 , 宇宙诞生之初的时空就必须平坦到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才行 。宇宙要么在诞生之初被“非常精细的微调”,不然非平坦性很容易在宇宙演化的过程中被不断放大 。这被称之为“平直性困难” 。
当然,我们可以要求宇宙非常严格地做到了精确平坦,这跟任何基础物理学都不矛盾 。但是物理学家不喜欢这种“不自然”的事情,总觉得应该有一些未知的规律促成了这些“奇怪”的要求 。你或许已经猜到了——暴胀理论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论暴胀之前宇宙时空是不是平坦的——哪怕它长得奇形怪状,在时空被瞬时拉大一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倍的时候,原来的样子你是肯定看不出来了 。暴胀理论预言:宇宙的时空不仅应该是平直的,而且应该是精确平直的!今天的天文学观测告诉我们 , 宇宙时空的形状与完全平直之间的偏差 , 不超过千分之几 。
暴胀过程的副产品也极其有趣:人们之前一直想不明白,各向同性均匀的大爆炸 , 怎么就产生了宇宙中如此丰富的结构?暴胀理论的回答是,急速的暴胀把量子尺度的微观扰动迅速拉大到宏观尺度,变成不可逆的密度涨落 。这些涨落成为宇宙结构形成的关键“种子” 。在引力的相互作用下,密度高的地方逐渐聚集了更多的物质,宇宙由此演化出星系、恒星、行星等结构,以及在一颗暗淡的行星上奔波的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