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本恶之谜:婴儿天生具有道德判断( 二 )


    行为研究
    结果偏向于“人性本善”
    婴儿认知中心设在耶鲁校园一栋石头建筑内,环境十分温馨,有舒适的沙发和日照充足的大窗户 。婴儿认知中心接待3个月到2岁大的婴幼儿,当他们的父母签署同意书的时候,工作人员会通过各种方式博取孩子们的欢心,比如跟他们一起在地板上爬来爬去 。
    婴幼儿道德研究是个新的领域,29岁的吉莉·哈姆林是这个领域里的佼佼者 , 前几年她只是婴儿认知中心的研究生 。当时她正在撰写自己的论文,用动画展示一个“登山者”试图登山 , 一个“帮助者”协助它登顶,一个“阻碍者”妨碍它,“登山者”、“帮助者”和“阻碍者”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 。精彩文章:凤棺女尸之谜祖大寿龙生九子是哪九子
    之前已有人用这个方法对婴幼儿进行过实验 , 但哈姆林想知道的是,孩子们观察之后,是否会对这几个角色产生喜恶 。“作为成年人,我们喜欢帮助者而非阻碍者,”哈姆林说,她现在是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副教授,“我们之前从不认为婴幼儿会有这种想法 。”
    耶鲁大学婴儿认知中心的负责人卡伦·温尼和她的丈夫、心理学家保罗·布鲁姆给了哈姆林很大帮助,她说:“孩子们有自己的态度、会作出判断吗?那时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如果我们倾向于认为孩子是基于经验才培养出道德判断的话,那么他们对这个登山的故事不应该有反应 。”但最终实验结果显示,6个月到10个月大的婴儿似乎对登山的故事有强烈的反应,通过他们对3个角色关注的时间长短来看 , 他们喜欢“帮助者”远胜于“阻碍者” 。这个结果令哈姆林大吃一惊,为了验证,她和温尼又设计了其他实验,得到的依然是同样的结果 。
 哈佛大学在马萨诸塞州的发展研究实验室则专门研究2岁幼儿的行为 , 菲利克斯·沃恩肯是这里的主要科学家,起初他对孩子们如何理解他人的意图、他们是否会帮助他人完成目标很感兴趣 。他希望通过一种新的帮助实验来得出答案 , 比如“不小心”落下一顶帽子,看孩子们是否会把帽子还回来 。沃恩肯为18个月大的幼儿设计了实验,在实验中一名“不幸的成年人”在孩子们的注视下试图完成很多不同的任务,但是却无法成功 。在这些实验中,幼儿们都伸出援手 , 帮助成年人完成了任务 。
    “18个月大的幼儿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提供帮助,而且完全是自发的,”沃恩肯表示,“他们是很聪明的帮助者,他们并未经过训练,但是愿意在没有激励和回报的情况下提供帮助 。”研究还显示,孩子们甚至愿意在有个人负担的情况下向他人提供帮助 。沃恩肯认为 , 由于实验对象只有18个月大,这显示帮助他人的行为是天生的,而不是被教育或模仿得来的 。
    沃恩肯还在人类的近亲黑猩猩身上做了类似实验,但结果显示黑猩猩并没有自发助人的倾向,而是在得到奖励的基础上才会提供帮助 。因此研究人员得出 , 主动帮助他人很可能只是人类所独有的特质 。
    批判和争议
    科学界仍在探索这一课题
    “人性本善”的研究也面临很多批判的声音,这或许也是最具争议的研究课题 。今年夏天,一些新西兰科学家挑战了哈姆林的“帮助者/阻碍者”研究,他们认为哈姆林的实验对象只是对实验中简单的物理现象作出反应,而非带有道德判断和感情色彩 。婴幼儿们只是喜欢看代表“登山者”的圆形图形在代表“帮助者”的三角形的协助下登上最高处 , 而不喜欢看这一过程受到阻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