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石窟|矫若天龙垂晋阳!天龙山是个博物馆( 二 )


科技赋能 , 让文物“活”起来 , 是对劫后天龙山的一种慰藉 。
馆长推荐
天龙山石窟|矫若天龙垂晋阳!天龙山是个博物馆
本文图片

▲天龙山石窟博物馆馆长张君平
镇馆之宝
佛首 , 定格最美笑容
2021年7月 , 天龙山石窟第8窟佛首在海外漂泊百年后 , 正式“回家” 。 这是天龙山石窟第一件回到原属地的海外流失文物 , 也是近百年来第一件从日本回国的天龙山石窟流失文物 。 这尊佛首 , 成为该馆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
天龙山石窟博物馆馆长张君平介绍 , 第8窟是隋代晋王杨广属吏刘瑞为其所开凿 , 造像整体延续了北齐造像的风格 , 同时更加注重肌肉结构的写实 , 身体部分的比例由“柱”状至“管”状演变 , 从而为唐代造像丰腴圆润开启了先河 。
第8窟是天龙山石窟中唯一的中心塔柱窟 , 窟内北、东、西三壁各开一龛 , 龛内各雕一尊佛像 , 龛外两侧雕刻佛的弟子和胁侍菩萨 。 隋代的造像风格与北齐造像没有太大的差别 , 只是北齐风格的延续 。 其佛像头顶肉髻低平 , 脸型长方 , 颈部较长 , 体态浑圆 , 但法衣简洁平浅 , 线条也不够柔和 , 棱角也较为突出 , 因而少了虚空飘逸之感 。 菩萨像一般都采用笔直的姿态 , 而少有身体扭曲的变化 , 略显拘谨呆板之态 。
张君平说:“早期的佛教雕刻大多呈现出外来文化的影响 , 而从天龙山北齐石窟开始 , 佛教雕刻艺术开始步入了中国化的进程 , 直接影响到唐代汉式的佛教雕刻的形成 。 天龙山北齐石窟的重要作用便是承上启下 , 开启了唐代造像的先河 。 ”
2021年7月 , 第8窟佛首正式回到天龙山石窟博物馆 , 该馆开辟了专题展览 , 利用3D打印技术 , 呈现了第8窟的局部构造 , 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 在中心展柜里 , 佛首双目微闭 , 笑意盈盈 , 似乎在诉说着回家后的欣慰和喜悦 。
漫山阁内 , 藏有“东方维纳斯”
第9窟为天龙山最大摩崖石刻造像 , 外建有宏伟的木构阁楼以保护石刻造像 , 称为“漫山阁” 。 据张君平介绍 , 该石窟刻凿年代为唐代 , 也是整个天龙山石窟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 , 同时也是天龙山规模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 。
走入漫山阁 , 只能用震惊两个字形容 。 阁内佛龛分上下两层 。 上层正中雕大型倚坐弥勒佛像 , 通高7.55米 , 下层雕三身菩萨像 , 正中为十一面观音立像 , 通高5.5米 。 左为骑象普贤菩萨 , 通高3.95米 。 右为骑狮文殊菩萨 , 通高4.3米 。 中间的十一面观音像端庄典雅、姿态优美、服饰华丽、栩栩如生 , 呈现出“曹衣出水”的塑画风格 , 是极其珍贵的艺术精品 , 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 。 十一面观音像这组雕塑艺术价值极高 , 曾被著名雕塑家傅天仇和钱绍武认为是世界之最 。
张君平介绍 , 第9窟由外到里 , 从上到下 , 无不显现当时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卓绝的智慧 , 是天龙山石窟当之无愧的代表和名片 , 尤其是唐代菩萨像神态高雅 , 姿态优美 , 体态丰盈的特征 , 被称为“天龙山样式” 。
太原现存最古老的金刚力士像
参观完天龙山石窟 , 天龙寺也是必须要参观的地方 。 当你步入山门之际 , 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两尊泥塑的金刚力士像 。 虽然看上去有些残破 , 但这是太原现存最古老的金刚力士塑像 。
天龙寺 , 创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年) , 历代均有修建 。 天龙寺是北齐、隋、唐、明、清时期太原乃至中国北方地区著名的佛教寺院 , 至今还保存有北齐石质碑亭、晚唐泥塑、明初木构建筑、北汉至清代碑刻、墓塔及石质建筑构件等文物古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