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苏有朋:重返20岁( 二 )


《风声》是一个注定会被写进中国电影史的作品 , 原著作者麦家在逻辑坚固的叙事迷宫里重温了一种英雄哲学 。 演员张涵予说 , 一个演员一生中很难碰到这样一部电影——独角戏 , 碰到了你就成了 。 [3]
《风声》是中国商业电影的里程碑 。 在2009年以2.7亿票房位居中国电影年度排行前五 , 而当年排名第一的《变形金刚2》是4.3亿票房 。
此前 , 白小年是个被同公司演员段奕宏拒绝的角色 。 段奕宏早年考了4年才上的中戏 , 拍戏10年才有了知名度 , 是个为了角色甚至愿意去体验精神病院的实力派 。 起初导演找到段奕宏 , 告知他是白小年的第一人选时 , 段奕宏说 “我还没打算转型” 。
李静后来在采访中问过苏有朋 , “你一个偶像为什么要演这种角色?” “这是我一直在等的角色 。 ”
电影《风声》白小年剧照
为了白小年出场那几分钟的角色 , 苏有朋去北京昆曲剧院拜师学艺一年 。 光是唱昆曲、练身段、练兰花指、吊嗓子就练了四个多月 , 比整个电影拍摄周期还要长 。
古代戏曲讲究所有动作都要是圆 , 精髓要体现出美 。
《风声》导演高群书说过 , 第一次听到苏有朋的昆曲唱段小样时 , 震惊了 。 反复跟工作人员确认 , 这是苏有朋唱的吗?因为一提到昆曲、京剧名伶 , 大家自然会联想到梅兰芳、张国荣 。 事实证明 , 后来《风声》中苏有朋的表演一样让人印象深刻 。
初拍白小年的第一场重头戏并不顺利 , 一个镜头从白天NG到深夜 , 导演说没有半条可以通过 。 作为演员他的心态有点崩 , 准备了那么久 , 现场那么多人陪着 , 到了后半夜 , 所有人都累趴了 。 睡眠时间被挤压得只剩两三个小时 。
电影《风声》剧照
第二天剧组开早班戏赶进度 , 找不到人物感觉又空耗了一上午 , 演员和导演都绝望了 。 转折发生在午餐之后 , 白小年改变了唱腔的位置、眼神、肢体、走位也跟着改了一下 , 忽然就顺了 , 一个地方顺了 , 接下来所有感觉都对了 。 “这个人物找到了” 。 [14]
那场戏拍完的第二天 , 高群书一见到陈国富(风声联合导演)就急于分享:昨天你没来 , 苏有朋真是太让人佩服了!后来陈国富剪辑的时候 , 特意把白小年的片段挑出来回放 , 跟高群书一样 , 他也被震撼了 。
03
转幕后做导演
2014年苏有朋遇到了一个选择 , 需要在他正做减法的工作心态里 , 大幅度增加工作时间 , 去挑战一个自己完全没把握的事情 。
他的电影导演之路是从和光线传媒的合作中开始的 。
2014年的中国电影市场 , 光线以31亿的总票房三倍超越了当时公司体量更大的华谊 。 战略上 , 这家影视公司继续加大了对新人导演和演员的投入 。
他们启动了新人导演扶持计划:避开大片模式 , 用青春电影、小妞电影来撬动高票房 。 后来苏有朋和他执导的《左耳》正是这个扶持计划的项目之一 。
我们今天再看《左耳》 , 要注意整个幕后制作团队的专业性 。 合作模式有点类似于互联网公司的“中台”概念:大平台在中台统一汇聚和分发标准化资源 , 由前台团队完成具体的业务和kpi 。
题材固定 , 风格统一 , 原著作者很有名但当时并不懂剧本 , 就连制片人也是公司派出的新手 。 这是一个精心排列组合但又需要重度磨合的团队 。 导演绝对不是坐在监视器前面那么简单 , 除了要负责作品的艺术呈现 , 还要作为现场项目负责人 , 决策整个剧组的上上下下 。
《左耳》前后一共换了26个编剧 , 最后影片成片出来编剧署名只有原著作者饶雪漫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