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在哪里可以买到「淘宝收藏的断舍离」( 十 )


总之 , 当一个人想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首先要有德行 。有了品德、戒行,就不会在言行上做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不会成为违犯性烦恼的奴隶 。通过持戒、培育品德 , 可以去除违犯性的烦恼 。
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 。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烦恼、致力于内心平静的意思 。
佛陀曾经教导过许多修定的方法,《清净道论》将之归纳为四十种业处 。业处,即心工作的地方 。所有四十种业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
为什么让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就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呢?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一个人没有工作,他就可能游手好闲 , 甚至到处惹是生非 。如果帮他找一份工作,让他安下心来上班;只要他有工作做了,就不会无所事事、不务正业了 。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引导方向 , 它就会随顺着自己的喜好,追逐欲乐、飘浮不定 。让它专注于一个特定的目标,它就能够逐渐平静下来 。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 。佛教是从事心灵工作的,教我们如何引导这颗心 , 善用这颗心,让它朝着好的方向、善的方向发展 。
在经典中 , 通常将培育到某种高度的定力称为“禅定” 。禅定,即心处于高度专注的状态 。一个人若达到禅定的境界,其心能够持续地维持在极度喜悦、快乐、宁静和殊胜的状态一段很长的时间 。
佛教将禅定分为八个层次,包括四种色界禅那和四无色定: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 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这些定境是越往高处越殊胜的 。在高级禅定中,即使连喜悦、快乐都消失,内心只处于极度宁静、微妙和殊胜的状态 。
此外,还有一种心虽然专注但层次比较低的定,叫做“近行定”,意思是接近禅那的定 。
在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这些培育定力的方法至今仍然普遍地被教导和实践着 。包括许多在家人在内的禅修者依照比库们的教导,都能体验到不同程度的禅定境界,亲自证明佛陀教导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
当禅修者在进入禅定的时间内 , 他的心不会出现任何的烦恼,甚至连杂念都不会生起 。其间,困扰性烦恼完全被强大的定力所镇伏 。
想要去除潜伏性烦恼,根除内心的烦恼,就应该修慧、培育智慧 。唯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烦恼连根拔除 。
这里所说的智慧,并不是指脑瓜转得快,理解能力强,记忆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场、官场、战场、考场能打败对手,青云直上 。这些能力只能叫才华或聪明,不是佛教所说的智慧 。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够彻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间本质的智慧 。
培育定力的方法叫“修止”,培育智慧的方法叫“修观” , 即如实观照名色法、观照世间无常、苦、无我的意思 。因此,培育定力和智慧的方法合称为“止观” 。
智慧 听语音
我们需要透过智慧来观照名色法 , 了解名色法无外乎是由眼、耳、鼻、舌、身、意所构成 。眼、耳、鼻、舌、身称为五根,即五种感官,它们构成了这个色身(肉体之身) 。
意呢,有六种,即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这六识分别认知六种对象: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和各种现象(法所缘)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就是自己的身心和这六种对象的互动[1] 。
当我们看到美丽的东西、听到悦耳的声音、吃到好吃的食物等等时,很容易生起贪心,想要追求这些东西 。当心接触到不喜欢的对象时 , 心会排斥、抗拒,很容易生起嗔心 。不了解事物的本质,叫做痴 。贪嗔痴都是不善心,亦即是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