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白|波斯语课:这片没有让我白等( 三 )


我白|波斯语课:这片没有让我白等
文章图片

《波斯语课》最动人的地方 , 就在于科赫的转变 。
他原本是一个情感冷漠的工具人 , 埋头于工作 , 无视于“平庸之恶” 。
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只是一个厨师 。 ”“我不是杀人犯 。 ”
而雷扎反问他的话 , 掷地有声:“你不是杀人犯吗?对 , 你只负责让杀人犯们吃好喝好而已 。 ”
最终 , 当科赫因为雷扎、因为语言 , 而重新意识到沟通、理解之美好时 , 他压抑已久的人性渐渐回归 。 于是他违背了纳粹的军令 , 救出了即将赴死的雷扎 。
从这一角度讲 , 马克斯和科赫就像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
前者由“自我的幻灭”体认了纳粹体制的腐朽 , 后者由“人性的回归”背叛了纳粹反人类的意志 , 两者以完全相反的途径 , 实现了同样的觉醒 。
而且 , 也只有这两者同时完成时 , 雷扎的逃亡才可能最终实现 。
我白|波斯语课:这片没有让我白等
文章图片

04
说完了让我感触最深的部分 , 聊两句缺点 。
在我看来 , 《波斯语课》和所有“传奇类”影片一样 , 都容易犯同样的毛病 , 就是过于依赖“巧合” 。
为何如此?
因为所谓传奇就是一件原本不可能发生的事 , 却意外地发生了 。
而电影要让这种“不可能”成为“可能” , 就必须在剧本层面将其合理化 。 但可想而知 , 这一过程何其艰难 , 于是“巧合”就成了一种偷懒的捷径 。 更何况 , 巧合越多 , 还越彰显了传奇的“不可复制” 。
我白|波斯语课:这片没有让我白等
文章图片

可是 , 电影不能这么搞 。 巧合在塑造传奇的同时 , 也在消解故事本身 。
可是《波斯语课》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够 。 比如片中只交代了背单词的情节 , 基于常识我们都知道 , 只是背单词距离掌握一门语言还差很多 , 但影片对此只字未提 。
再举个更明显的例子 , 导演知道 , 要拍这个电影有个情节绕不过去 , 就是必须要让真的波斯人出现 , 构成危机 , 但影片对此的解决却非常草率 , 直接安排了一个功能性角色 , 帮主角解除了危机 。
还有就是 , 导演为了给剧本加保险 , 还特意在树林里安排了一个破败的教堂 , 并且让一个打扮成法军的老人出现在那里(暗示是上帝降临) , 以此来给整个故事加上“神迹”的光环 。 这实际正暴露了导演对于故事本身的合理性缺乏信心 。
当然我知道 , 很多人并不会在意这些瑕疵 , 依然会喜欢这部电影 。
因为我们都期待传奇 。
因为传奇寄托着我们对残酷世界的美好想象 。
更何况《波斯语课》的传奇 , 如果我们换一种更抽象的讲法 , 其实是这样的 。
犹太人雷扎把2840位遇难同胞的名字编成了一种语言 , 教给了纳粹军官科赫 。 从此这段历史 , 这种语言 , 世界上至少会有两个人永远铭记 。
那两个人不是雷扎和科赫 , 他们有更响亮的名字 , 叫作:受害者与施暴者 。
【我白|波斯语课:这片没有让我白等】我白|波斯语课:这片没有让我白等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