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战场在的形势瞬息万变,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怎么能够指挥大兵团作战呢?何况长平之战是生死存亡的战争,根本来不得半点侥幸 。我们可以看看赵括是如何指挥这场战役的 。
长平之战前期 , 老将廉颇坚守不出 , 坚壁清野,秦军后勤保障出现困难,已经不能长久坚持了 。“拖”或许是战胜秦军的有效措施 。可惜赵括代替廉颇后,竟然不问青红皂白,不看形势需要,一股脑更改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 并撤换掉自己看着不顺眼的军官 , 重新安排自己信任的将领 。把廉颇那些在实践中总结出来对抗秦军的有效措施,基本都抛弃了 。
尽信书不如无书,真是书本害死人 。
秦将白起是战国末期的名将,为秦国统一东方出身入死 。面对赵括这样的战场新雏,自然是牵着赵括的鼻子走 。白起派出小股部队引诱赵括进入险地,分兵断绝他的粮道 , 分段截击他的军队 。面对险入死地的赵军 , 赵括虽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但一招失误,便满盘皆输 。不仅赵括自己血染沙?。?还让四十万赵军被活活坑埋 。史上说:
长平之战 , 血流漂卤 。长平之下 , 流血成川,沸声若雷 。战争是残酷的 , 白起是残忍的 。四十万赵国精锐就这样丧失在赵括手里 。赵军的失败 , 就在于赵括的指挥无能 。而赵括的无能,就表现在不能灵活机动地看问题,不能因势利导地处理问题 。战争结果应验了他父亲对他的最大担心,却也让赵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
这是赵括的悲哀 , 也是赵国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无奈 。
文章插图
赵括的失败,是赵王用人失察,战争形势所迫的结果,也是赵括书生意气的性格所致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论战谈略,自以为天下人没有能比得上他的 。所以养成了自负而目中无人的性格 。没有经过实践的历练,自然不知道战争的残酷 。而其中赵孝成王的用人不察,把赵括推举到危险的位置上 , 也是促成赵括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 。
赵孝成王自以为赵奢是名将,他的儿子也一定能行 。自以为天下人都说赵括行,连交战的秦国都说怕赵括,赵括就一定行 。却不知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嘴上再说行,没有实践经验,怎么就知道行呢?
事实上,当时的赵国还是有明白人的 。重病中的蔺相如劝说赵王不要任用赵括为将,赵王不听 。蔺相如说:大王仅凭虚名就任用赵括,赵括谈兵论道就好像用胶粘死调弦的柱子啊,他根本不懂得变通,只会读他父亲遗留的兵书罢了 。可赵孝成王就是不听 。
知子莫若母 。赵括的母亲在听说赵王要任用自己的儿子为统帅时,也曾一度面见赵王,劝说道:
始妾事其父 , 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 , 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这话说的多明白 。远的不比,单就赵括和他父亲比较,就可以看出来赵括的轻率而为 。兵者 , 诡道也 。可赵括上不能像他父亲那样一心为国,下不能体恤将士,心中还存有一线私心,贪恋豪宅钱财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带好兵,上下一心 , 共御外敌呢?可赵王还是不听 。
- 官渡之战的官渡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历史上的官渡之战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 为什么夷陵之战蜀国就一蹶不振 夷陵之战对蜀国的影响
- 关原之战真田家在干嘛
- 长平之战被坑杀的赵军是四十万还是二十万 长平之战赵国真的有四十万大军吗
- 明朝土木堡之战 土木堡之战明军为何惨败
- 曹操在宛城大败于谁?
- 前秦在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 前秦兵败淝水的原因
- 中国对日本第一次胜利战役 白江口之战真实记载
- 马陵之战中孙膑用了什么计策 孙膑如何计杀庞涓
- 秦晋韩之战 大秦赋 三家分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