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汉字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基因?( 二 )


远古时期的艺术精神也在汉字中留有痕迹 , 作者指出“艺”最初的意义是种植植物 , 其本字为“埶” , 《说文解字》:“埶 , 种也 。 从坴、丮 , 持亟种之 。 ”甲骨文的字形表示劳作的人手持植物种在土里 , 先秦艺术正是从农耕文化中诞生的 。 关于乐器的古文字构形往往与其吹奏方式相关 , 比如“龠”是管乐 , 甲骨文构形是把竹管捆在一起 , 上面有个倒过来的“口” , 表明这个乐器是用口吹的 。 “樂”是弦乐的表意字 , 意为木头上有丝线 。 “画”在甲骨文中指两种绘画工具 , “聿”和“规” , 在金文中从聿、从周 , “周”是雕刻的“雕”的本字 , “雕”本写作“琱”“彫” , “玉”是雕刻的对象 , “彡”是雕刻的花纹 , 可见绘画与雕刻是同源的 , 而且都是形象艺术 。
汉字具备高度的形体美与艺术性 , 如美国学者福开森认为:“中国的一切艺术 , 都是中国书法的延长 。 ”中国汉字从字体发展方向看 , 主要是向着简洁、美观的方向发展 。 作者指出 , “人”的古老字形原本是侧立的 , 有点弓腰驼背的样子 , 而在字形演变中 , “人”慢慢直立起来 , 这既与人直立行走这一显性形体特征相关 , 也是出于对文字结构匀称稳当的书写追求 。 文字形体的演变不仅受语言深层结构制约 , 更受到文字表层结构演变规律的影响 , 比如“坐”字 , 甲骨文“坐”中只有一个跪坐的人形 , 秦文字为了结构对称 , 写成两个对坐的人形 。 “坐”字的表意功能减退 , 字形却越来越匀称 。 如作者所言 , 求美是汉字演变的动力 。
汉字是科学的 , 汉字文化普及一方面需要学术化 , 另一方面需要通俗化 。 本书正是兼具了学术性与通俗化 。 作者李守奎作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 在文字学与古文字领域成果斐然 , 他多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 如“楚文字综合整理与楚文字学的构建”“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 。 为了让古老汉字走近更多读者 , 李守奎教授进行了诸多尝试 , 他曾出版了《汉字为什么这么美》 , 在喜马拉雅平台播出了150期文化公开课 , 还在央视“开讲啦”节目向年轻人传播古文字的神奇魅力 。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即是在这些课堂讲义、音频栏目的基础上形成的 , 整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汉字真相讲述给大众读者 , 在传递汉字之美的同时让更多读者对汉字的产生演变具有理性认识 , 可称是汉字理论阐释和文化普及的一次成功实践 。 (完)(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闫赵玉
责任编辑:崔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