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摸金校尉( 二 )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对汉梁孝王墓群进行保护性发掘,在这个三国时代就被盗过的墓群中,仍发掘出了金缕玉衣、大型玉璧等珍贵文物2万余件,许多文物价值连城 。
可以想象 , 这个巨大的宝藏,对当时缺衣少食的曹操军队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诱惑 。盗墓盗得多了 , 曹操就悟出了厚葬容易招来盗墓者这个道理 。
于是 , 曹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倡“薄葬”的统治者 。公元218年,他颁布了一道《终令》,提出死后不要厚葬 , 要将自己埋葬在贫瘠的土地上 , 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封土,不植树 。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 。
要知道,当时曹操虽未称帝,但权力与地位不亚于帝王 , 为什么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体力行呢?推想原因有二:
其一,他一生主张节俭 。据说,他对家人和官吏要求极严 。他的儿子曹植的妻子因为身穿绫罗,被他按家规下诏“自缢” 。宫廷中的帷帐屏风,破旧之后缝补一下再用,不可换新的 。
其二,为了防止盗墓 。大概是因为自己早年曾干过盗墓的勾当 , 也曾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 , 什物狼藉的场面,他不愿重蹈覆辙,所以一再要求“薄葬” 。

传说中的摸金校尉

文章插图
这个说法比较可信,他的儿子曹丕就曾分析过诸侯墓被盗的原因:“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 , 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 。”
郭太后也说:“自丧乱以来,坟墓无不发掘,皆由厚葬也 。”在力主和实践“薄葬”的同时,他还采取了“疑冢”的措施 。
传说 , 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邺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72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 。从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 。这72座疑冢,哪座是真的呢?千百年来,盗墓者不计其数,但谁也没发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
面对“曹墓不知何处去”的感叹 , 人们对曹操的奸诈多疑有了更深的认识 。但是从另一角度看,曹操一生节俭,带头“薄葬”,是有积极意义的 。
在那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时代,身居高位的他,用隐秘的办法处理后事 , 也是迫不得已 。这样做,既保护了自己,也使盗墓者无从下手,这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
一千多年过去了 , 曹操的真正陵寝仍未现踪迹,也许永远是个谜中之谜 。之后,有盗墓者以摸金校尉之风水方法盗墓,皆称为“摸金校尉” 。
摸金校尉要擅长找墓 , 掘开墓时,在墓室内要点上蜡烛,放在东南角方位 , 然后开始摸金 。如果公鸡啼蜡烛熄灭了,财物必须放回原处,恭敬磕三个响头,空手回去 。
鸡鸣灯灭不摸金 。墓室只准进一次,方不可再进 。如果遇到同行,互相扶持 , 但由先来者先选取明(冥)器 。
【传说中的摸金校尉】当然这是《鬼吹灯》故事中的描述,但实际上,天下霸唱曾经澄清过 , 鸡鸣灯灭不摸金这规矩,是他自己编的,历史并无这种规矩 。不过如今很多盗墓的故事中依旧在引用,足可见《鬼吹灯》的不凡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