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 , 知识分子治国可以,打仗就差点意思了 。
可能是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名不正言不顺”的缘故吧,赵匡义特别急于完成宋代的一统全国,所以,他执政期间,宋代和北方的辽国契丹政权、西北的夏州党项政权之间的战争不断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杨家将》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故事的主人公“杨老令公”杨继业 , 满门忠烈,自己和家里的八个儿子都战死在攻打辽国的沙场上,老母亲涉老太君100岁挂帅出征,带着杨家的女将们 。而真实的杨家将也是有原型的,“杨老令公”杨继业的原型,便是北伐时期的大将杨业 , 而故事里的“大奸臣”潘仁美 , 原型可是个大忠臣,是一代名将潘美,是几次战役中的核心人物,立下了赫赫战功 。
文章插图
当年参与了“陈桥兵变”的赵匡义,深知兵权在自己手里是多么重要,于是,他在大军中实施“将从中御”的政策:所有去外面打仗的将帅和士兵,皇帝亲自给他们应对谋略、攻守计划,甚至直接给他们作战计划图,让大家按照这个来打仗,可是你皇帝没有御驾亲征?。?你在皇宫的宝座上坐着 , 这种在家里凭想象画出来的作战图 , 怎么可能打的赢呢?
所以 , 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而且这两次北伐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军粮需求量大,征调地域较广、转输难度大,所以百姓不堪重负,车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军粮怎么打仗?军粮供应的困境 , 严重限制了宋军的军事行动 。
几次战役的失利 , 让宋代元气大伤 ,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候四川又爆发了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费了好大劲才平息,赵匡义也不得不把国家的政策方针改为“重内虚外”:注重内政 , 对外的事儿先放一放,从战略进攻完全转为战略防御,积极主动去和对方谈判,大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
在文化上,赵匡义延续了宋代皇帝的光荣传统,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他开创了“升平诗歌”,就是用诗歌来歌颂富贵的作品,在宋代皇族和大臣中得到积极的响应,形成了宋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 。
文章插图
赵匡义还特别喜欢书法,善长草、隶、行、篆、八分、飞白六种字体,尤其擅长写飞白体书法 , 宋代的货币淳化元宝,也是赵光义亲自题写的 。
而我们常说的一句成语“开卷有益”,便是来自于赵匡义 。
刚当皇帝的时候,赵匡义让文臣李防等人编写《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1600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 , 分类归成55门,全书共100卷,赵匡义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要看完至少需要一年时间!有人就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 , 还要去读这么一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可是赵匡义却说:“我很喜欢读书 , 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 , 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有时因国事忙耽误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常说:“开卷有益!”这句成语流传至今 。
综上所述,后人给了赵匡义四个字儿的评语:毁誉参半 。内政、文化都可圈可点,可是打仗的战绩就很一般了 , 他最看重的一统大业,只能算基本完成 。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赵匡义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的儿子孙子能继承皇帝,他的大儿子赵元佐自幼聪明伶俐 , 长得又像他,而且还参加过北伐 , 打过几次漂亮的仗,本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后来却疯了 , 太子之位被废;二儿子赵元佑继任太子,但是不幸去世了;后来,赵匡义临死前不久,才在寇准的建议下,立了三儿子赵恒为太子 。
- 刘秀共有三个杀兄仇人,他为什么只杀了一个仇人?
- 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 赵匡胤为何不杀柴荣后人
- 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赵光义真的下手了吗
- 为什么会有中年危机 中年危机是什么意思
- 男生为什么会想要亲密接触 十个有九个会有这样的行为
- 降魏后为什么刘禅封公孙皓封侯
- 故宫为什么没有厕所?真正原因是什么
- 为什么女人分手之后会那么绝情 为什么女的说分手这么绝情
- 万历皇帝身边为什么没有出现奸臣?
- 李自成希望签订和议,为什么崇祯帝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