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车实用性怎么样?为什么后来战车消失了?( 三 )


战车时代的消逝

古代战车实用性怎么样?为什么后来战车消失了?

文章插图
就在春秋后期战车达到了它的极盛时期后不久,形势急转直下,自战国以降,车兵就不再是战场的主角,战车也不再起到战争的核心作用了 。
这是因为战场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 。相对于步兵,战车虽然在冲击力和速度上都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 , 但是它对地形的适应性很差 。毕竟战车无论驾四匹或两匹马 , 都是一个庞然大物 。虽然车体不算太笨重,但由于占地面积大(9平方米),所以只可在开阔地上纵横驰骋;水网、丘陵、林莽、沙漠地带均不利于车战 。所以《六韬》就说 , “车,贵知地形” , 书里更总结了车战的十种“死地”,诸如地形险阻、道路崩塌、侧邻河川、地面卑湿,地有积水 , 坡度太大、土质黏滞、野草丛生等等 , 皆不宜展开车战 。丘陵山林或水乡泽国,更是战车之绝地 。甚至连种植庄稼的田陇走向对战车行进都有影响 。比如公元前589年齐晋鞍之战,齐败求和,晋国提出“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就是要求齐国将境内所有田地道路改为东西走向,以方便晋国战车从河北东向进攻 。
然而,随着中华文明疆域的不断扩展,战争突破了中原地区的狭小范围,从丰草长林的塞北、到江河纵横的江南,山川险隘无不成为两军厮杀的战场 。在战争越来越多地发生在这些不利地形中时,战车昔日机动迅猛的优越性丧失殆尽,它的作用不但越来越微弱,有时甚至会阻碍战斗的进程 。
因此,公元前541年,晋将魏舒的战车部队与狄人的步兵在山西山区作战时,为了克服地形障碍就不得不“毁车以为行”,放弃车战 , 改行步战了 。而地处江南的吴国晚至前584年晋国巫臣出使吴国,才算学会射法、御法和车战阵法 。饶是如此,日后的吴、越争霸,仍旧是以步兵为主,并不倚赖战车 。吴王阖闾伐楚之所以长驱直入,五战入郢,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拥有一支轻甲利兵的先锋队,它由500名大力士和3000名善奔走的能士组成,长途奔袭,将楚军追赶得没有喘息的空隙 。越国步兵的战斗力同样很强 , 在笠泽之役中,越军与吴军夹河对峙,越军以两翼步兵佯攻,掩护越王率主力偷渡 , 一举大败吴军 。这次战斗中越王的中军就是6000“私卒”组成的步兵 。
古代战车实用性怎么样?为什么后来战车消失了?

文章插图
到了战国时期之后,诸侯兼并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必须征召大量人员补充军队 。各国军队数量以十倍十几倍地增长 , “战国七雄”各自的军队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 。如苏秦对魏国兵力的估计就是“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斯徒十万” 。这些战士都来自农民 , 平时没有经过车战必需的长期系统训练,各国也根本没有能力将如此庞大的军队训练装备成战车甲士,因此以农民为主体的军队必然是步兵 。此外 , 随着城邑战略地位的提高,攻城灭国成为大国兼并的直接目标 , 敌对双方对要塞的争夺日益频繁,这就更加需要大量轻装捷足的步兵而非对攻坚战几乎毫无用处的笨重战车了 。
殷商以降,战车已经成为中原战场的主战兵器 。战车上的武士,一人驾车,一人用弓箭,一人用长兵器 , 都和更早的商朝情形相同 , 只是长兵器有了变化,出现了可刺可钩的戟,使用起来,比单纯的矛或戈方便得多
与此同时,骑兵的出现,更打破了战车在野战中的垄断优势地位 。古代中原战场无骑兵大抵有3个原因:乘骑之马不如驾车之马比较容易调教;马具简陋,尚无鞍、镫,难以驾驭马匹;华夏民族上衣下裳不便骑马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大胆改革 , “胡服骑射”,使中原历史上有了第一支大规模的骑兵部队 。战国中期,赵国几乎称霸北方 , 这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胡服骑射”的结果 。赵国骑兵部队的建设和运用,则是当时骑兵发展的一个缩影 。战国早期的《孙膑兵法》就对刚刚出现的骑兵优越性亟口称赞:“夫骑者,能离能合,能散能集 。百里为期,千里而赴,出入无间 。”骑兵不但兼有战车疾、猛的战术特点,而且还具备恰是战车之短的长处:其轻便灵活,较少受地形限制;其个体较?。?减少了中矢的目标 , 其装备简单,一马便可以武装一名骑兵,而战车四马一车才能武装三名车兵 。骑兵耗费少而战斗力强,又能适合多种战术需要,使得古老的战车相形见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