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李白本身是向往仕途的 。但他这样一个才高八斗的人,尝试通过各种关系托人把自己举荐给唐玄宗 , 却唯独没有选择科举之路 。疑团越来越大 。
我们再回去说李白的婚姻 。如果说他后娶的继室是因为看上李白的名气和才华的话 , 那他的第一段婚姻,就完全没有能够结合的理由 。
【李白究竟是什么出身,凭什么两次娶到宰相的孙女?】当时的李白初出茅庐,名气不大,家世不明 。而李白的原配许氏家族 , 却是富贵通天 。按照《新唐书》的记载,唐朝的时候,今天的湖北一带有两个富贵通天的家族 , 一个是郝处俊所在的郝氏家族,另一个就是是郝处俊舅舅许圉师(李白原配许氏的爷爷)所在的许氏家族 。
有唐一代,许氏一门九世三十二人,除宰相一人,光禄卿一人,节度史一人 , 监察御史三人外,曾任刺史十三人 。这样一个家族,为什么会把女儿嫁给李白呢?
有人说,因为李白家有钱,垫高了自己的门槛,争取到了和许氏的门当户对 。可是,唐代时门第与财富是不能划等号的 , 门第与经济财富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的 。比如 , 《霍小玉传》中李益“家素贫,事须求货”,但依然因为其陇西李姓而被当时人称作“门族清华” 。反之,有些人即使“资产万计”,但就因为出身,而受排挤、讥笑 。
有人说,许氏是因为年龄太大不好嫁,或者是李白入赘降低了许家的期待 , 才能成全这段婚姻 。我们知道,入赘男性的地位与奴婢无异,从李白的活动自由度来看,许家并未对他做出限制 。他后来携子女离开安州定居鲁郡,可见夫妻间关系也是很平等的,入赘的可能性不大 。
那会不会是许家降低标准了呢?我们以当时的“五姓七族”为例,来看看唐人在婚姻面前的态度 。

文章插图
3、唐朝人的婚姻态度唐时 , 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并称“五姓七族” , 门第最为清高 。五大姓之女择婿以门第为首要条件,年纪和官职倒在其次 。有位博陵崔氏女年轻又有才学,嫁给了一个老年校书郎卢某,婚后郁郁不乐,写诗抱怨:“不怨卢郎年纪大,不怨卢郎官职卑 。自恨妾身生较晚,不及卢郎年少时 。”(《述怀》)???
唐人婚姻就是那么奇怪 , 高门望族之女宁可老大不嫁,或者嫁得不好,也不愿和五姓以外的异姓为婚 。用现代人的话说:绝不降低自己的Level 。怎么感觉越分析,李白的婚姻越没希望呢?可事实上,他不仅结婚了 , 而且婚姻生活美满幸福,在他的诗歌中也多有体现 。
直到 , 《中国青年报》1985年7月28日所载兼葭《李白身世之谜》,转述台湾学者罗香林认为:李白乃李建成之后 。韩维禄1988年撰文《李白“五世为庶”当为李建成玄孙解》论证李白乃唐宗室,李建成玄孙 。徐本立1990年发表《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亦认为李白应为凉武昭王十二世孙、太祖李虎七世孙、高祖李渊五世孙、太子建成玄孙 。……
一切一团似乎都解开了 。李白的血液里,流淌着不羁 。他喜爱剑术 , 还留下了不少杀气很重的诗句,比如:“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十步杀一人 , 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怎么看,都像是在讲述自己祖上跑路的往事 。甚至,李白《与韩荆州书》里的“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 除了传达出了一种气势,又像是表达态度 。
- 李白和王维关系好吗 为什么说他们老死不相往来
- 含事迹 武松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 杜甫活着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名气?死后却和李白齐名?
- 男闺蜜和朋友的区别是什么 我的婚姻毁在了男闺蜜手上
- 小姐妹是什么样的关系 姐妹就是一辈子的事
- 姜子牙身世背景吓人,姜子牙究竟是什么出身?
- 困难之时伸援手 下一句是什么 如何追到心仪的女生
- 真实的马超是什么样的 他并非是人们印象中的“完人”
- 鲁班只是一个木匠吗?他隐藏的另一个身份是什么?
- 华阳夫人和吕不韦是什么关系?对秦国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