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君那么多,为何对崇祯却都很同情?( 二 )


而以上两种情况,可以说崇祯帝属于是前者积重难返的情况,而且是很明显的 。
我们来看看崇祯帝之前的皇帝,哥哥是木匠皇帝天启帝朱由校,重用魏忠贤,以阉党制衡东林党 , 虽然平衡勉强玩的可以,但是朝局发展比较极端,形成了愈演愈烈的内斗趋势 。
再往前,则是父亲一月天子明光宗朱常洛,在位勉强一个月 , 历史上有名的打酱油皇帝,基本上没起到什么作用,反而将残败的江山留给两个没有经过帝王心术教育的儿子 。
再到了爷爷万历帝时期,更不用说了 , 有名的旷工皇帝,三十年不上班,躲在后宫偷懒 。
虽然万历帝是大事严抓 , 小事不管,也就是说并非真的放手不管了,但是他荒于政事,造成“曹署多空”的现象,后果可是很恶劣,国家运转虽然不至于停摆,但长此以往,造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迅速腐败,而代天子治理国家的官员如果大多都是靠关系、拼人脉 , 并且是贪污腐败的无能之辈 , 那么意味着统治自下而上的迅速崩溃 , 说明这个国家真的离灭亡不远了 , 而事实上 , 万历帝死后仅仅24年,明朝便是灭亡 。
虽说很多王朝灭亡都是积重难返的情况 , 并非明朝一家,但要说积重难返情况最明显的王朝,可以说非明朝莫属;崇祯帝之前皇帝太败家,所以搞得他继位以后 , 已经是积重难返很是严重的烂摊子了,因此像这种情况,明朝灭亡虽然崇祯帝负有直接责任,但其实最大的原因并非在他身上,只能说他生不逢时 。

亡国之君那么多,为何对崇祯却都很同情?

文章插图
4、崇祯帝身上优点很明显崇祯帝这个人优点很明显,大概来说就是勤政、节俭 。缺点也明显,就是刚愎自用、生性多疑 。
如果在平世 , 崇祯帝肯定是个合格的,并且很不错的守成之君,可惜他生在王朝末世,只能悲情落幕 。
可能会有人说了,他缺点这么明显,刚愎自用和生性多疑,在平世真的会是个合格的守成之君吗?
其实关于这点,很好解释,在平世王朝的统治稳固,属于向上或者稳定时期,这时期,并非重点考验皇帝力挽狂澜的能力,而是考验皇帝是否勤政爱民 , 是不是败家子之类的,基本上只要按照前人脚步,兢兢业业的治理国家,就没什么大问题 。
而王朝末世 , 考验的是皇帝力挽狂澜的能力,毕竟要面对外来和内部的各种各样挑战,这个要求太高了;而且王朝都到了末世了,统治肯定不稳固,甚至处于崩溃边缘 。
平常在平世时期 , 那些手握实权的岗位负责大臣,肯定是兢兢业业 。到了统治快崩溃的末世,有实权的大臣未必会老老实实的,或是内斗为先,或是以自身利益为先,对于皇帝的忠诚度是大打折扣 。
再看看崇祯帝所处的环境,继位时也就是17岁,放今天也就是一个未成年;而且身为皇帝弟弟,本来只是藩王,并非皇位继承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帝王心术教育,只是因为皇帝哥哥无子病逝而继位,换谁都心慌 。
刚刚进宫,又遇到魏忠贤一党的图谋不轨,自己要小心翼翼,并且坐怀不乱的应对 , 可谓是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是万丈深渊,刚刚继位就遇到这样的挑战,换一般人,可能是旁观者清,认为很简单,但真让他放到那个位置上,而且什么也不知道,恐怕连魏忠贤这关都过不了 。
而崇祯帝就过了魏忠贤这关 , 但刚刚继位就是这种情况 , 指望这种情况,正常人怎么可能不会生性多疑呢,并且大多是因此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 因为不知道该信哪个,在那种混乱朝局之下,也不能真正做到了解一切情况,所以只能以自己的想法来处理政务,免得被人利用;但遗憾的是,力挽狂澜这方面 , 崇祯帝能力太差,所以环境造就了他刚愎自用和生性多疑,但是他自身能力有限 , 并没有与之相配的能力 , 做不到刚愎自用的对了,做不到生性多疑而防止了善于背后捅刀子大臣的小动作,因此这些自然只能成为他的最大缺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