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乾隆要严肃处理历仕康雍乾三朝的老臣张廷玉?( 二 )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病危 。临终前他召见了十六弟庄亲王胤禄、十七弟果亲王胤礼、大学士张廷玉和鄂尔泰,将继承人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托付给了四人 。张廷玉是满清历史上第一位成为顾命大臣的汉臣,足见雍正对他的信任 。
雍正还特意在留给乾隆的遗诏中提到了张廷玉,将来张廷玉去世后一定要让其配享太庙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只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到后来可以供奉皇后,再后来宗室、功臣的神位在得到皇帝批准后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

为什么乾隆要严肃处理历仕康雍乾三朝的老臣张廷玉?

文章插图
大臣的神主牌位可以供奉到皇室家庙中 , 接受历代帝王的香火供奉 , 这对于外姓大臣来说是死后能享受到的最高殊荣 。在清朝历史上配享太庙的几乎都是满臣和宗室贵族 , 张廷玉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
张廷玉等四位顾命大臣本来是辅佐青年乾隆处理政务,但是乾隆虽然年轻却颇有政治头脑,自身完全有能力决策政务,四个顾命大臣分散他的皇权反而让他感到掣肘 。可这又是雍正的临终安排,乾隆也不敢违背父亲的一番好意,因此继位之初对四人还是礼遇有加 。
不过到了乾隆三年(1738年)果亲王胤礼去世,乾隆终于找到了收回皇权的机会 。乾隆先是炮制了废太子胤礽长子弘晳逆案,将胤禄牵扯其中,借此机会罢免了胤禄总理王大臣的职务,让其赋闲在家 。
随后乾隆就开始着手准备收拾张廷玉和鄂尔泰,这也不难办,当时朝堂上满臣和汉臣本来就关系紧张,乾隆稍加引导,张廷玉和鄂尔泰就由“暗斗”改为“明争”,平时见面连招呼都不打 。
张廷玉当时是汉臣中权力地位最高的人,汉臣都以他为领袖,鄂尔泰则是当时满臣中权力地位最高的人,满臣以他马首是瞻 。乾隆坐山观虎斗 , 乐于看到满汉大臣之间互相制衡 , 毕竟这样权力才更容易集中到乾隆手中 。
这个局面对张廷玉来说其实也不是坏事,如果鄂尔泰能和张廷玉一直斗下去,也许张廷玉的结局就不会那么凄惨 。
可是在乾隆十年(1745年)鄂尔泰病逝了,这个平衡被打破了,胤礼英年早逝,胤禄赋闲在家,现在鄂尔泰也去世了,当初雍正留下的四位顾命大臣,只有张廷玉权力最大了 。
这种局面是乾隆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在鄂尔泰去世后,乾隆立刻提拔自己的心腹大臣讷亲取代了鄂尔泰的位置,还让讷亲出任首席军机大臣,并且特意交代内阁行走列名时把讷亲的名字排在张廷玉前面,这明显就是在打压张廷玉 。
无论是工龄还是年纪,讷亲都比张廷玉差远了 。古代人十分重视名位,乾隆让资历威望以及能力等各方面都不如张廷玉的讷亲在名位上列在他前面,这让他很难接受 。
再加上张廷玉是一个严谨到近乎偏执的人,他之前给乾隆提出的一些建议都被乾隆否决,现在又看到讷亲名位列在自己之上 , 张廷玉也琢磨过味儿来了,这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他心灰意冷,索性就想撂挑子不干了 。
乾隆十三年(1748年) , 已经76岁的张廷玉给乾隆上书,想告老还乡申请致仕退休,乾隆却没有批准,乾隆给张廷玉下谕旨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 。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这意思就是说张廷玉受康熙和雍正两朝厚恩 , 是先皇定下的顾命大臣 , 将来还要配享太庙的,当然要为朝廷倾尽最后一颗脑细胞啊 。
历史上的乾隆其实非常好面子,他比较注重名声,所以他继位之后就算对父亲雍正留下的四位辅政大臣不满 , 但也对他们也是礼敬有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