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李存勖能多次大败契丹的原因是什么?( 二 )


这期间 , 后唐犯下了一项重大战略失误 。幽州城北方七百里有个渝关,也就是后来的山海关,这里地形险要 , 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对契丹起到极大迟滞作用 。但周德威担任卢龙节度使期间放弃了这一要地,让契丹军得以轻轻松松进入燕云十六州 。
这不,到了下一年3月,契丹攻陷新州 。随后周德威奉命前来争夺,耶律阿保机则带领30万人救援,晋军大败 。随后契丹趁机围攻幽州,他们“为地道,昼夜四面俱进”,周德威则据城顽强抵抗 。
双方鏖战200多天后,晋将李嗣源等人率领7万步骑前来救援,城内外夹击,猝不及防的契丹军大败,“俘斩万计” 。
公元921-922年,耶律阿保机再次“倾国而来”,他分兵夺路,围幽州、陷涿郡、攻易/定二州 。形势危急 , 李存勖出马救援,并且亲率5000精骑为先锋 。在新城北,李存勖击败万余契丹骑兵,对方大多被驱赶进沙河淹死 , 耶律阿保机的一个儿子也被俘虏 。
随后耶律阿保机率军北撤 , 李存勖则步步紧逼 。望都之战,李存勖亲自冲锋陷阵 , 契丹大败、被追赶至易州 。加上那些天连降大雪,契丹人粮草断绝、大量士兵冻饿而死,耶律阿保机在懊悔中撤退 。
公元923年,李存勖称帝、后唐建立 。随后契丹再次试图进攻幽州,耶律阿保机派次子耶律德光亲自出马,但仍旧拿不下幽州城,只好退兵 。
北方无忧,李存勖得以集中主要力量对付后梁 。同年10月,他以奇兵突袭汴州,一举灭亡后梁 , 赫赫战功让天下为之瞩目 。后来,他又吞岐国、灭前蜀,取得凤翔、汉中及两川 , 震动南方割据诸国 。
综上可见,在后梁、后唐期间(直到后唐灭亡前),契丹一直未能占据上风 。原因有二:
一是燕云十六州的重大价值 。依托这个横亘在北方边境、由城市与崇山峻岭形成的天然防线,契丹人毫无办法 。就像当时李嗣源救援幽州城时所说:“敌利野战,我利据险,不若自山中潜行趣幽州,与城中合势 , 若中道遇虏,则据险拒之 。”燕云十六州的独特城邑、地形,是中原军队面对契丹骑兵的可靠法宝 。
二是李存勖确实太有战斗力 。以区区河东为根据地 , 李存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华统一河北、掀翻后梁,时人往往将其比作李世民 。而且,李存勖以及他的军队骨干都是沙陀人,本就骁勇善战、善打敢打硬战血战,面对契丹骑兵也丝毫不落下风 。
但到了北宋时,形势却完全是另一幅模样 。
首先,在后唐末期 , 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叛,面对唐末帝李从珂的大军围困,他选择割让燕云十六州、自称“儿皇帝”、每年赠送金帛三十万为代价,请求契丹的增援 。
【后唐李存勖能多次大败契丹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事件带来两大后果:
契丹得到传统汉地,获得大量城邑、资源、人口;在南、北两院制下,南面袭用唐制制度、大量招徕汉人 , 封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实力逐渐发生质变;
以往作为中原屏障的燕云十六州,如今摇身一变成了辽国的天险 。中原王朝在黄河北岸再无任何有效防御线,契丹铁骑在千里平原上纵横驰骋,三四天就能饮马黄河,而南岸就是汴京(开封) 。在这样的战场上,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如何跟技术同样先进、骑兵无敌的辽国掰手腕?
其次 , 宋军的战斗力,与五代时的军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
整个五代数十年间,中原地区本质上就是“先军政治、军国主义” , 将士们久经沙场、能征善战,帝王本人就是杰出将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