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服装有什么特点,清朝服装文化特征( 二 )


清末流行衣袖里面装假袖口 , 少时一、二幅,多时二、三幅 。这种装束,一则为了显示身份和富有,二则为加强旗装封闭形式的风格特色 。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装饰布局也追求与旗袍相同,由此整体服饰更增加了华丽的效果 , 也加强了装饰的层次感 。假袖口一层层连接起来,显现出窄袖的修长感觉 。
宣统至民国初年,这个时期妇女的衫裤比光绪末年更窄小 , 衣领却增高,甚至可以掩住面颊,如同马鞍形状 。这个时期的镶滚装饰较前简单得多,但襟前仍然系挂装饰物 。
清代女子服装
清代女子服装有公服、礼服和常服 。公服是自皇后至七品命妇规定的服制;礼服在民间指的是吉服或丧服,婚丧嫁娶及寿日的衣服 , 宫廷中是按命妇的品级规定的;常服形式多,变化服用也自由得多 。
妇女日常衣着有严格规定,并受法律限制 。对奴仆、唱戏的、苦力等人限制不得使用丝、绢、纱、绫、缎、紬和罗等档次较高的原料制衣 , 也不得使用细皮、细毛和石青色原料制衣,不得随便使用珠、翠、金、银、宝石等贵重的装饰品 , 只能使用葛布、梭布、毛褐、茧紬、貉皮和羊皮等较粗质地的低级原料 。
自乾隆、嘉庆以后,不少旗女仿效汉服,在原来窄长的衣衫外面加上宽大袖子的马褂 , 或加宽衫袍的衣袖,并学缠足等陋习 , 引起仁宗和宣宗动怒,连续下谕禁止,并申明满洲八旗、蒙古、汉军督统、副督统随时检查,违者治罪 。道光之后服装花样愈出愈新,但是新时兴的服装式样虽多,却只能在贵族之间流行,平民不能随意模仿 。
礼服分吉服和丧服两类 。宫廷中的吉服有许多细节上的规定:皇太后、皇后、皇贵妃和贵妃的吉服冠采用熏貂并缀朱纬(一种图案) , 龙褂色为石青有绣文 , 龙袍色用明黄,皇子福晋、亲王福晋的吉服冠用熏貂,顶用红宝石 。皇子福晋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绣文 , 皇子福晋蟒袍用香色 , 通绣九蟒五爪 。一品至九品文武官员的夫人所着补服随夫品级 , 各种品级均以绣蟒为装饰 。
清代皇后朝服
皇太后和皇后的冬朝冠为熏貂,上缀朱纬,顶三层 , 饰有珍珠、金凤、宝石、珊珊等饰物,冠后有护领,垂明黄带;夏朝冠为青绒 。
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的朝褂 , 用石青色片金缘,以立龙、正龙和万福万寿为绣衣图案 。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的冬朝袍用明黄色,并有金龙、行龙、正龙以及八宝平水等图案绣文 。
皇太后和皇后服装的领口以缕金铸之,以珍珠、绿松石、珊珊为饰 。皇太后和皇后穿朝服时胸前挂有三盘朝珠,穿吉服挂一盘朝珠,均为珍珠和珊珊等高档饰物;皇贵妃、贵妃和妃的朝珠,是用密珀为饰 。这种朝珠共计一百零八颗,分四部分,以三颗大珠间隔,每个部分二十七颗 。皇太后、皇后和皇贵妃配有绿色采绦,用明黄色,绣文为五谷丰登 。
清代男装
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 , 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不曾见过的 。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 。
皇室贵族为便于骑射 , 有四面开衩长袍 , 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 。平民则是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是休闲衣服,不登大雅之堂 。长袍外面的马褂身长不过膝,袖宽而短 。佩挂饰物在清代已经形成风尚 。
男装中以褂最为盛行,马褂是满清男子四种制服之一,四种制服为礼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马褂即行服 , 又名“德胜褂” 。马褂自康熙年间进入富家后 , 军服也用此制 。马褂作为外用,有单、夹、棉几种不同做法,一般采用石青、绀色、黑色等较素的颜色,习惯上不用亮纱原料 。在乾隆年间,有翻毛皮马褂,为贵族服用;官职人员着褂在胸前背后缀有补子,叫“补褂” 。清初马褂采用天蓝色,乾隆时以玫瑰紫为佳,清末深绛(赤、大红)最流行 。